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贠小蘇22日說,根據航空遙感資料和專家實地調查初步分析,汶川特大地震引發地質災害呈現范圍廣、程度深、危害大、持續時間長等四大特點。
贠小蘇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最近航空遙感資料和實地調查顯示,大地震發生后,災區許多地質災害隱患點已經成災,巨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許多建筑物和民房倒塌,造成了人員大量傷亡,也使公路、鐵路、橋梁、通訊等大量基礎設施被摧毀。
贠小蘇說,大地震使山體穩定性降低,形成了大量新的地質災害和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當前余震不斷,進入主汛期后,降雨量又在增加,極可能導致災區地質災害頻發,再次造成災區重大損失,給災區抗震救災、人民生活安置、重建家園造成新的更加嚴重的后果。大地震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不僅在成災過程中給災區造成了很大損失,給下一步災區重建家園工作也帶來了很大困難。
贠小蘇說,受災群眾大量集中在農村,當前任務是要到有人的地方、有群眾的地方、有災民的地方,查清地質災害隱患。要排查地質災害險情,幫助群眾避讓地質災害危險,必須進城、下鄉、到村。對已經了解到的大的地質災害險情,必須到滑坡隱患點現場。在排查過程中,發現對群眾生命有威脅,對救援部隊安全有威脅,對學校、醫院、機關單位或公路、鐵路、重要工程有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及時提出避災、避讓。必要的時候,建議地方政府立即組織人力撤離群眾,確保群眾和救援人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