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背井離鄉到門口賺錢
● 從環境臟亂到鳥語花香
● 從溫飽不濟到休閑娛樂
雖說不是旅游旺季,但這些日子寺平村里上海等地的客人依舊絡繹不絕,這些都市游客慕名游玩了鄉村之后,還紛紛帶些柑橘、毛芋、蕃薯等農特產品回去。經過新農村建設后的寺平,旅游業發展使村民們走上了致富之路。做農家樂餐飲的夏來法說,以前大家守著金山愁飯吃,不得不出去打工,收入十分微薄,現在經過新農村建設,挖掘了古文化,發展了旅游業,在家門口就能經商開店,一年收入還增加了一倍以上,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好處,實實在在看得見。
不僅是寺平村,其他各個完成新農村建設的村莊的村民都嘗到了建設后帶來的好處。白龍橋鎮潘村垅村以養殖業為主,過去村里臭氣熏天,只要去過該村的人,大家一聞身上的味道就能猜出來。2006年,潘村垅村完成了新農村建設,推廣生態庭院建設,在村里興建沼氣池。經過整治后的潘村垅,不僅解決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環境臟、亂、差的現象,而且現在村里家家都用沼氣做飯,村民們都說,一年省下的煤氣費和肥料費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大家對此拍手叫好。
改革開放后,農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農戶紛紛自行在村里建起了新房,但是沒有一個統一規劃,建設布局混亂!坝行路繜o新村”,自來水入戶率低,衛生條件差,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不配套;垃圾亂倒、污水亂排、電線亂拉等現象比比皆是。從2003年開始,婺城區開始村莊整治和新農村建設,經過5年的整治,到目前為止,全區已完成273個村的村莊整治,到年底將有90個以上開展整治的村完成整治工作,同時,區政府也提出,到2010年將基本完成村莊整治工程建設,農村環境漸入佳境。
環境好了,條件好了,帶來的是文化的繁榮、社會的和諧。蔣堂鎮直里村文化底蘊深厚,新農村建設好后,村里修建了3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閑廣場、富有盛名的直里戲曲、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花棍舞,一直延傳下來的武術等多種文化活動都被發揚光大,也為直里人增添了一份驕傲。該村80多歲的鄭奶奶說:“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哪有什么時間和心情來擺弄花棍啊?現在條件好了,老了還能和大家一起打花棍,真是開心啊。”
經過整治后的新農村,推窗見綠葉,開門聞花香,完全改變過去“糞缸路邊擺、污水溝里流”的現象,取而代之的是一派稻花香里說豐年、喜看村民談樂業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