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鎮唱響文明曲

浙贛鐵路貫穿鎮南,330國道橫跨鎮北,城市二環線傍鎮而過;393家企業、近千家個體工商戶遍布全鎮;29家文明單位、19個文明村、15個文化示范村,省級衛生鎮、省級教育強鎮、省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省級體育強鎮等一塊塊招牌鏗鏘而響亮……這,就是浙中重鎮——白龍橋鎮呈現給人們的美好圖景。3月31日,當白龍橋鎮黨委書記陳旭日、鎮長吳見孫托起“浙江省文明鎮”的匾額時,白龍橋這塊招牌變得越發響亮。
千萬巨資完善基礎設施
2003年以來,白龍橋鎮黨委政府以“建經濟強鎮,創文明集鎮”為目標,大力實施“生態建鎮”戰略,把改善鎮村生產、生活、投資環境,提高集鎮品位作為黨委政府的重要任務,并取得顯著成效。2002年以來,白龍橋鎮先后投入2000余萬元用于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衛生治理,全鎮52個行政村基本用上自來水,農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為98%;2004年,投資640萬元,硬化機場路、府臨街及集鎮范圍砂石路修補、維護;2005年,投資200萬元建成2780平方米的實驗小學教學樓,投資1200萬元對集鎮長樂街、朝陽街、迎龍路、通江路進行道路硬化及地下管網埋設,投入100多萬元對集鎮金龍路兩邊蓋板進行修復,重新安裝路燈30盞,修復集鎮破損道路,建造垃圾池8個,對集鎮進行補充綠化1200平方米;2006年投資120余萬元建成了占地2800平方米的綜合市場,集鎮的承載力、服務功能和品位得到了提升。
同時,白龍橋鎮以“鎮村整治”、“村莊美化”等活動為載體,大力整治鎮容鎮貌。2005年,投資70多萬元,建造洞溪村生活污水處理中心,實現了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并被省建設廳列為示范點。2007年,大力整頓占道經營、亂搭亂建,促進鎮容整潔美觀。2008年啟動老鎮區改造工程,投入資金940萬元完成主管安裝;投入資金80余萬元建設垃圾中轉站,目前設備安裝基本完畢。從而有力保障了全鎮的健康環境,營造了優美的投資就業氛圍。
道情鼓樂共歌民間文化
在紅毯鋪就的舞臺上, 9位女子左手拿道情筒,右手持竹條,邊打道情筒,邊擊竹板夾,“節……梆……節梆……節節梆”,未成曲調先有情。這是白龍橋鎮大德垅村的婦女在表演道情《阿郎大德垅村變化大》。金華道情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由于沒有專業表演團體和研究機構,民間藝人甚少,道情也逐漸在人們眼前消失。2007年,在我區農民“種文化”活動中,大德垅村9位農村婦女自己請來老師,組建了我區第一支道情表演隊,讓古老的藝術重煥光彩,以大德垅村新農村建設為題材制作的《阿郎大德垅村變化大》還曾在婺城區首屆農村文藝匯演中獲一等獎。
除了道情,白龍橋鎮的另一張文化新名片便是葉店村的鼓樂《白龍鼓嘯》。舞臺上,由17位村民組成方陣,演奏著莊嚴而威武的鼓嘯之歌,以其直抵人心的鼓樂表現了葉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膜拜。
近年來,白龍橋鎮把“種文化和送文化”相結合,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寓教于樂,既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又提升群眾的生活品味。目前,全鎮共有文體隊伍95支, 70%的村都有活動隊伍。自2007年成立農民文化引導團以來,這些文體隊伍共開展并參加了大小演出數百次。此外,白龍橋鎮還建成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成了“一村一休閑廣場,一村一老年之家”的新格局。
全民監防共建平安社會
創建文明村鎮,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白龍橋鎮加強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的建設,構建起了“村企自防、面上聯防、立體技防、毗鄰協防”的大防控體系,激發群眾防控意識,產生了社會治安防控的“鯰魚效應”。
自2007年以來,白龍橋鎮投入200萬元在鎮綜治工作中心建立了治安監控中心,對重點企業、學校、網吧、政府機關、繁華街面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建立了一支由36名隊員組成的保安巡邏隊,采取車巡、步巡、設卡等方式,進行24小時全天候巡邏;在52個行政村建立了護村隊、26家企業建立了護廠隊,加強自我防范工作,并與周邊6個鄉鎮、街道簽訂議定書,建立了周邊毗鄰地區維護穩定協作工作機制,共建聯防網絡。2007年,白龍橋鎮被評為浙江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去年以來,白龍橋派出所啟動“天網工程”,共抓獲各類違法犯罪人員20多名,查處治安案件4起,查扣各類贓車7輛,全部返還失主,通過此類有效巡防,轄區刑事發案同比下降了62.54%。今年,該派出所將學習實踐解放思想大討論為載體,開展了“愛民實踐大走訪”活動和打擊兩搶犯罪專項行動,有效保證了社會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