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百通,路好百好。農村公路,承載著百姓致富的夢想,連接著城市與鄉村的情感。據了解,2005年全市就實現了行政村等級公路通村率100% ,硬化率100%。從去年開始又興建聯網公路。農村公路建設大大改善了百姓的出行,也打開了他們致富的窗口。同時也實現了山區與城市的資源互補和共享,實現了城鄉的自由連通。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這話不假。憑著良好的便利交通,婺城區安地鎮鄭宅村葉衛邦開的民間野菜集散中心生意很紅火。近日,記者在民間野菜集散中心看到,這里匯集了金華各地幾十種天然野菜。葉衛邦說:“現在城里人越來越喜歡吃野菜,不少野菜在飯店里賣得比葷菜還貴。可是由于野菜不容易存放,再加上原來山區交通不便,考慮到成本,老百姓不愿把野菜拿到城里賣。這些年由于山里通向市區的道路越來越好,老百姓出來賣野菜的也越來越多。”頭腦靈活的葉衛邦從中發現了商機,何不將山民手中的野菜集中起來,統一收購,運到城里進行加工處理,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保證野菜的新鮮,而老百姓又從中增加了收入。想到就干,葉衛邦的民間野菜集散中心——“森林之寶”誕生了。
葉衛邦由衷地說:“這些年政府非常重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老百姓出行的同時也給了我們許多創業機會。”據了解,截至去年底,金華市境內農村公路總里程為10217.64公里。早在2005年就實現了行政村等級公路通村率100%,硬化率100%。從去年開始又興建聯網公路。因此,農村公路建設大大改善了百姓的出行,也打開了他們致富的窗口。
針對如何提高農村公路的使用功能和服務質量的問題,金華市公路部門不斷創新農村公路的養護機制,加強農村公路的養護管理,增加對農村公路安保的投入力度。去年金華農村公路安保工程實施重點放在山區,投資3556萬元完成22條路線里程達481公里的臨水臨崖治理;投資1033萬元對193座橋梁的欄桿進行改造;還開展農村公路標準示范路建設,進行以“培路肩,挖邊溝,設安保,種植樹”為重點的農村公路整修,完善農村公路配套,全面提升農村公路質量。
與葉偉邦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安地鎮小同村的吳方金。“我們小同村有50余畝挖筍基地,前段時間,市民一撥一撥地來挖筍,以這種方式感受春天。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從未挖過筍甚至不知筍長在哪里。他們到小同村,可向當地村民借用鋤頭等工具上山挖筍。”吳方金坦言,如果沒有便利的交通,小同村挖筍基地就不可能有游客,農家樂也不可能發展。“康莊工程之前,自己世代居住的小山村好似一座圍城,山里的人想走出去,而外面的人卻想走進來。就是因為路不好,山里人走不出,外面的人也走不進山。如今修葺一新的盤山公路讓‘圍城’內外的自由連通成為可能。”
據了解,小同村位于安地鎮南部山區,以前山路崎嶇難行,山下高落差的水庫更是讓人看了倒吸冷氣。由于近些年的公路建設和改造,山里的公路路況全面提升,路上的安保設施也完善了,市民驅車放心大膽了,從市區出發驅車大概30分鐘就可以到達小同村。小同村的村民們借路嗅到了商機,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先后辦起了8家“農家樂”。
現在金華的“年貨直通車”直接可開進莘畈鄉等鄉鎮,市民或乘坐中巴,或自駕車輛來到山村,選購生態土貨。有農業龍頭企業的系列產品,有一家一戶的自制年貨,包括土雞、野兔、番薯干、米酒、山果等百余種農土特產,既正宗又實惠。
而婺城區竹馬鄉迅猛發展的花卉業也驗證了路好百好,路通百通這樣的道理。據了解,該鄉以市場為導向,以區級農業龍頭企業竹馬園林綠化工程公司以及6家苗木專業合作社等為主要銷售主體,開拓創新,帶動花農建設好花卉苗木生產基地,實現“直銷市場、展示窗口、生產基地”連成有機整體,去年實現銷售產值3000萬元。“現在交通運輸也是一種創業成本,沒有便利的交通,竹馬的花卉業也不可能發展的如此快。”相關負責人說。截至目前,全鄉成立民間花卉苗木研究所4個,全鄉花卉生產從業人員3584人。
農村公路,讓城區和山區,實現了資源互補和共享,實現了城鄉的自由連通。也為村民打開了致富的窗口。(記者 魯蓉 通訊員 徐益豐 楊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