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婺城區在廣泛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行業凝聚、農戶聯結等方式,培育和發展了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大提升了我區農業發展的市場競爭力。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區已有220家專業合作社,其中省示范性合作社、市規范化星級合作社計38家,均列全市第一,合作社成員總數8500多,帶動非社員農戶7.8萬人;2008年經營服務收入達6.37億,全區合作社實現統一銷售農產品總值4.88億,出口農產品38萬。合作社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那么該如何使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健康發展?手指又怎樣才能牢牢地握成拳頭呢?
農民的積極性是動力
“農民組建合作社,統一飼料配方、質量標準、產品銷售,變分散經營為抱團合作,實現規模效益,農民收入才能大幅提高。”今年春節,洋埠鎮湖前村復員軍人胡貢堂提議成立蔬果合作社,使全村的蔬果種植戶進行規模種植。他的提議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贊同。2月25日,青陽蔬果合作社成立了。
白辣椒是洋埠一帶傳統的品種,果實大,味鮮美。去年,湖前村330多戶村民中有60%的村民種有白辣椒。但是,很多村民因無法及時了解銷售信息,產品出不去、市場跑不寬。“我家有5畝地,去年收了3000多公斤的辣椒,總收入不過4000元。”辣椒種植戶胡世根說,“每年到了辣椒收獲的季節,我們都要自己把辣椒送到洋埠菜市場或者臨近的龍游縣城,那里專門有人收購,但是價格都是由對方說了算。”
“種啥最賺錢?”在合作社的提議下,村里又有幾戶農戶開始試種“厚大白”白菜,試種成功后,將會在種植戶中推廣。屆時,甘蔗、白菜和辣椒可以實現輪種,這將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農民增收。
[記者點評]:農民是專業合作組織的主體,一切合作組織的活動都圍繞農民的利益展開。只有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激發農民內在的創新、合作的動力,才能使專業合作社的路子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經營組織模式是基礎
以農產品為紐帶,以龍頭企業(大戶)為核心,農戶自愿聯結成農民合作社,這種“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經營模式成為合作社發展壯大的基礎。位于羅店鎮西吳村的“西吳中華鱉養殖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
2002年,在婺城區農業龍頭企業、金華市月升鱉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吳根升的牽頭組織下,本村十幾家養鱉專業戶聯結成互助組進行生產經營,取得了較好效益。2004年3月,在互助組的基礎上,經工商注冊成立了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入社會員有43戶。合作社采取“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物資采購、統一信貸擔保、統一合作銷售”的五統一模式,注冊了“月升”牌商標。現有注冊社員109戶,普通社員110多戶,養殖中華鱉860多萬只,去年實現產值1.2億元。合作社憑借先進的管理方式、創新的經營機制以及較大的規模優勢,保護了養鱉戶的利益。該合作社的做法和經驗得到了省市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去年被認定為省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
[記者點評]:婺城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涉及農林牧副漁等優勢產業,農產品種類繁多,不同類型的產品有不同的特點,這也決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必須因產品特點定制一套適合自己的經營組織模式,去實現企業與農戶的合作共贏。
政策扶持是保障
政府的支持和保護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條件。近年來,我省各級政府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農民合作社的扶持優惠政策。我區也在2006年下發了《婺城區進一步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的意見》,明確了征稅、用地、信貸、工商注冊、農業標準化、市場開拓等9個方面的優惠政策。2007年我區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風險扶持基金,初設規模100萬元,對新建合作社在創業初期開展營業執照登記范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貨款擔保和貼息扶持,目前共落實了25家合作社,貨款額度205萬元。同時,鼓勵合作社申報省、市財政支農資金項目,積極爭取省、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政專項補助。
2007年,我區又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引導會員開展規范化運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更好地為農業合作社做大做強提供有力支持。
[記者點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弱勢者聯合的一種組織形態,在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需要政府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給予扶持,特別是在現階段,政府的推力至關重要。只有使合作社步入“農戶的動力+大戶的引力+合適的模式+政府的推力”的良性發展軌道,才能推動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又好又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