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始終不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行醫20多年來,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老百姓人人健康,家家幸福。”昨日,婺城區七屆人大代表、區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邵愛評說道。
邵愛評出生于湯溪鎮一戶普通農民家,從小耳聞目睹了鄉下人尋醫求醫的種種艱難,于是立志要成為醫生。198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金華衛生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原金華縣第二人民醫院。穿上白大褂,他內心無比激動。在醫院,他努力鉆研醫學知識,幾年后,被送往市中心醫院進修麻醉專業。回到醫院,在領導的支持下,邵愛評克服缺資金、缺人的困難,成立麻醉科,也改變了當時金華縣鄉鎮醫院沒有麻醉科的歷史。
多年來,他扎根基層醫院,為患者實施了食道中下段癌切除、肺葉切除、胃癌根治術、肝葉切除、膽腸內引流、大腸癌切除等大小手術1500多例,無醫療差錯事故發生。同時填補了原金華縣無胸外科、血管外科空白,得到了當地群眾和醫院同事及金華醫學界的公認。他說:“醫生沒有自己的時間,病情就是命令,為了挽救危重病人,醫生要與死神搶時間。”邵愛評還清楚地記得一位姓邵的48歲男子,當時病人眼睛很黃,根據檢查診斷為阻塞性黃疽原發性肝膽管結石、復發性膽管炎,病人自述曾經兩次在其它醫院手術,而且做這種手術,醫生會冒很大風險。但是,為了病人,邵愛評還是進行了手術,歷時12個小時。邵愛評對病人實施左肝葉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因多次手術粘連嚴重,術中并發大出血,術后并發膽道出血。家屬因經濟困難,曾多次放棄治療。邵愛評一面向院長報告,一面與村干部聯系,自己則連續一個星期日夜陪護。最終在多方捐助下,病人住院43天后痊愈出院。現在,這位病人逢人就說:“沒有邵醫生,這條命早就給閻王了。”
邵愛評一步一個腳印,先后擔任醫院外科副主任、主任、醫教科長、業務副院長等職務。進入管理層后,他仍不放松學習,先后參加海峽兩岸三地現代醫院管理培訓、清華大學現代醫院職業化管理高級研修班,運用現代醫院管理知識,協助院長做好醫院管理。同時邵愛評也不忘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深入基層調研,撰寫了《關于要求增加湯溪幼兒園在編教師》等建議。今年區兩會期間他又提交了《關于成立區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關于要求建造區第一人民醫院病房大樓》等建議。他說:“作為人大代表要更加深入基層,傾聽民聲,為老百姓多辦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