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城區竹馬鄉是著名的“中國茶花之鄉”,該鄉有茶花種植面積6000多畝,是全國最大的茶花種植銷售基地。該鄉下張家村更是茶花專業村,種植茶花1000多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90%以上。下張家村的老百姓有句順口溜:“一棵茶花一擔谷,一畝茶花一幢樓。”
坐落在下張家村的國際茶花物種園,是世界上第一個致力于收集、保存、栽培、馴化、育種、利用山茶屬植物原種的公園式專類園,共收集各類山茶物種18組204個,茶花品種400多個,其中收集的山茶種類占世界山茶物種的80%,品種之多居世界第一。
國際茶花物種園為何落戶小山村,這和一位名叫錢瑞華的老書記有關,和他的土地流轉實踐有關。
挖到第一桶金——幸福之花悄悄綻放
錢瑞華已經當了33年村支書。談起三十幾年來村子的巨大變化,他非常感慨。
下張家村村民一直以種糧食和少量蔬菜為主,大多數農民的生活只是停留在溫飽水平。到了上世紀90年代,村民們紛紛外出經商打工,他們把承包田轉讓給他人代種代收。粗放型的經營,讓田地日益貧瘠,甚至拋荒。這讓身為村支書的錢瑞華苦惱。
1982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時,錢瑞華就號召大家多種花卉,實行多樣化經營。“有的農戶觀念保守,以為土地不用來種水稻就會沒飯吃。”由于當地的土壤、氣候都十分適合苗木生長,而且竹馬鄉又有茶花種植的傳統,所以種苗木的經濟效益不錯。很快,錢瑞華用賺來的錢蓋了一幢新房子,還買了一臺電視機。
挖到“第一桶金”后,錢瑞華積極帶動村民致富。為了給村民們信心,錢瑞華許諾,大家只要種植苗木,他不僅教技術、傳遞信息,還幫助找銷路。在錢瑞華的帶領下,許多拋荒的土地開始種上了苗木,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村做起了苗木經紀人。
實施土地流轉——春色滿園關不住
1996年,隔壁村的養花大戶為了擴大種植規模,想來下張家村承包五六畝土地。可連片的規模種植需要協調農戶間的土地,這在農村是件很棘手的事。為此,村里開了村民代表大會,后來村里的經濟合作社同意出租土地。“當時我也有一定壓力。”錢瑞華列出了清單,每家每戶征集意見。最后村委會終于將五六畝土地集中起來租了出去。當時每畝土地一年的“租金”是390公斤稻谷,有的村民還種不起這么多稻谷。
1997年,更多的養花大戶聞訊來下張家村租地種花。當年下半年,有20多名養植大戶來承包了400多畝土地,租期有的延長到了10年。
1998年10月,下張家村為更好地發展花卉苗木產業,改變以往農戶單打獨斗、零散經營的現狀,村“兩委”決定實行土地流轉:由村集體把有承包權的農戶的土地返租過來,然后再由村集體轉包給大戶,用于發展花卉苗木產業,鼓勵種植大戶實行“返租倒包、規模經營”開發荒地。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出臺之前,這無疑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大膽實踐。
這一辦法推出后,該村20多戶種植大戶積極響應,在村“兩委”干部的協調組織下,該村200戶左右的農民簽訂了600多畝土地的“反租倒包”合同。錢瑞華向記者算了筆賬:實施土地流轉后,拿出土地的村民既能領到租金又可以在基地打工,這樣都有了雙重收入。一個村民每人每年能從村里分到468公斤稻谷,價值900元左右;每天為苗木種植大戶打工,能掙40至50元,每年就有1萬多元,再加上900元的租金,村民僅此一項收入就有2萬元。
轉眼間,當年出租的不少土地10年租期已到。這一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提出農民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鼓勵土地流轉。下張家村不少出租土地的村民愿意將土地繼續出租,有的村民則決定將土地收回自己發展花卉種植。如今,下張家村的絕大多數土地都用來種植花卉,村里就像是一個大花園,滿目春色,花香宜人。2003年國際茶花大會在金華召開,國際山茶物種園落戶下張家村。
打造品牌產業——根深才能枝葉茂
改革開放以來,竹馬鄉歷屆黨政班子十分重視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先后成立了花卉協會和各種花卉合作社,種花大戶、營銷專業戶不斷涌現,花卉生產逐步走向專業化、商品化。2000年竹馬鄉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茶花之鄉”,竹馬的花卉苗木產業蒸蒸日上。
婺城區茶花基地竹馬鄉現有花卉苗圃(場)50多處,成立民間花卉苗木研究所4個,花卉苗木合作社5個,注冊商標6個。全鄉花卉生產從業人員達3584人,專職或兼職花卉營銷大軍活躍在全國各地,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成都等城市都建有基地和營銷網點,去年花卉苗木產值達5000萬元。
村民金鳳龍8年前承包了土地種植花卉苗木,因為效益好,規模逐步擴大,現在不僅在蘭溪、羅埠等地承租了近百畝土地種植苗木,還當上了竹馬鄉花卉苗木協會的秘書長。“土地的規模承包和有序流轉,促進了竹馬鄉的苗木農業規模種植的發展,促進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穩定了花木種植品種和品質。”金鳳龍說,“而當前,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讓竹馬的花卉苗木產業提檔升級。”
科技是產業的動力和支撐。竹馬鄉方下店村的栽花能手方永根自創了鋸末無土介質處理、嫁接苗工廠化生產、無土栽培、實用微噴改進、規模化盆栽花卉水肥設施安裝及管理等技術。他曾先后被評為“金華市首屆十大杰出農村青年”、“2002—2004年省級科技示范戶”。“一片葉子也能嫁接成功。”“彩葉紅露珍”、“狀元紅”、“金球桂”等品種通過產業化開發已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品牌是產業的生命力。在竹馬鄉花卉協會的努力下,“竹馬”牌茶花于2006年5月成功獲得金華市名牌產品稱號,2008年11月獲得“浙江省名牌”產品稱號。錢瑞華介紹,“竹馬牌”是一個商標,它本身包含了很多個品種的茶花,有金華本地產的品種,也有從外地調買過來的。現在有不少茶花采購商只認準“金華”、“竹馬牌”等稱號,已在市場上形成了一定的口碑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