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菜農實現畝收入兩萬元的背后
———記省科技特派員樓肖成
“樓老師,你來了!弊咴谒l岱上村的路上,時不時有村民熱情地和樓肖成打招呼。很顯然,這是村民們對來自省農科院的樓肖成的尊重。
“這個是自然的,樓老師是我們的‘財神’。他給我們帶來的新品種新技術,在我們的地里,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岱上村村民傅文林說。
岱上村地處塔石鄉東南,海拔450至600米,農業人口430人。雖然村民們樸實勤勞,但因為氣候特殊,這里的水稻只能種一季,貧窮始終伴隨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而且,這個偏僻的山村,即便離塔石鄉政府所在地也有10多公里路程。正因為又偏又窮,村里50%左右勞力都離村外出務工。
傅文林是村里頭腦比較活絡的“能人”,帶頭在村里種起了番茄、茄子等蔬菜,并曾獲得不錯效益。但是,番茄和茄子容易出現連作障礙,連續種植幾年后病害越來越嚴重,產量逐年下降。由于品種原因,保質期短,再加上運輸不方便,不少番茄只能爛掉。繼續種,效益上不去;不種了,又沒有其他生計。進退兩難之際,省農科院的樓肖成作為科技特派員來到了岱上村。樓肖成也種起了番茄,只有4分地。
村民們帶著滿腹狐疑,看這個戴著科技特派員“帽子”的人,到底能搗鼓出什么名堂。不久,村民們就感到有些吃驚:樓肖成種的番茄一天比一天高,最后長到了3米多。
夏季很快到來,是番茄的收獲季節了。村民們一打聽,更是嚇了一跳:4分地的番茄,產量近一萬公斤,產值17000元!同樣的土地,因為采用了高山番茄新品種和嫁接等新技術,產出有了天壤之別。
高山番茄種植大戶傅文林說起前后的變化頭頭是道:和以前相比,新品種品相好,色彩鮮艷,口感好,村里的高山番茄在金華農產品批發市場已經很有名氣。去年,當其他品種的番茄只能賣四五角一公斤時,新品種的高山番茄卻能賣到1.6元,高的甚至兩元。而且,盡管價格高,岱上村的高山番茄基本上剛送到市場就被販銷戶一搶而空。其次是采用了嫁接技術,有效克服了連作障礙,產量高且穩定。在采用鋼架大棚技術生產后,可以從7月采摘到11月,改變了過去打霜后就沒有番茄的歷史。
如今,岱上村高山番茄的影響還在擴大。今年以來已經先后有寧波、溫州、新安江、桐廬等地的客戶,不顧山高路遠前來收購。當問到年收入有多少時,傅文林笑了笑,只是自豪地介紹,同村村民傅曙紅去年種了兩畝高山番茄,年收入有4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