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至1981年上半年,全縣農村陸續出現多種形式責任制,東片區鄉部分生產隊,自發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責任制。1981年9月,縣委組織社區書記和縣機關干部共216人,到東孝、湯溪、外畈3個公社和蔣堂公社開化大隊搞以土地公有為特征,家庭經營為基礎,實行統分結合的聯產承包制試點。10月全面展開,年度基本普及。土地承包方法多數按人口和勞動力比例計算到戶,承包期暫定3年,同時對多種經營責任制作相應的完善工作。是年,全縣農業獲得全面大豐收。
1983年9月,全縣進行完善農田承包責任制工作。承包期統一延至1990年,承包土地按“大穩定、小調整”原則作了調整。是年,全縣有10197戶轉包土地15296畝,占耕地總面積2.09%。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以后,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步從單一的糧食生產中轉移出來,出現一批專業戶興辦種植場、養殖場和家庭工廠,發展一批“自愿結合、自主經營”的新經濟聯合體。農民經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形式并存的格局。1984年有各種專業戶18527戶,新經濟聯合體1424個,參加農戶8500戶。1985年,從農業轉移到工業、商業、運輸、建筑、服務業的勞力占全縣農村勞辦總數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