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原來的普通話沒有翹舌音與后鼻音;他們原以為念得最響就是最有感情,不知道哪里停頓哪里要加強哪里又該減弱……近一個月以來,婺城區竹馬鄉16個行政村的村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陌生的詩歌朗誦當中,排練排練再排練,他們體會到了詩歌的魅力,在飽滿感情的朗誦中,他們的心與家鄉、祖國貼得無比緊密。9月16日上午,在莊嚴的升旗儀式后,竹馬鄉上演了一場農民詩歌盛會,500多位農民在舞臺上用真情抒發了愛國愛鄉情懷。
喜迎建國六十華誕 直抒愛國滿懷豪情


“(男)在那茶花盛開的地方/是我們的家鄉下張家。(女)在那茶花盛開的地方/是我們的國際山茶物種園。(男合)一樹樹茶花在朝霞中歡笑/一座座別墅在長湖畔眺望。(女合)一條條大路迎來五湖的朋友/一根根光纜聯接四海的客商……”———摘自下張家村參賽作品《在那茶花盛開的地方》
泥腿子破天荒拿筆寫詩
9月16日上午,竹馬鄉中心小學操場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歡樂的海洋!皣斓谝淮坞x我們這么近。”里梅村58歲的梅汝新手拿小國旗激動地說!耙郧霸诓筷爡⒓舆^升旗儀式,到地方后還是第一次參加。聽著國歌,看到國旗升起,心里真的很自豪!迸c他有同樣感受的還有郭店村40多歲的周蘇蘭,這位家庭婦女說以前只在電視里看到過升旗儀式。
而東宅村的李錦樵在激動之余還有一絲擔憂,因為他既是參加朗誦的隊員,也是東宅村參賽詩作的創作員!拔覀兊桥_亮相并不陌生,可詩歌朗誦還是第一次參加。要念自己寫的詩,真的有些緊張!
李錦樵的擔憂不無道理。詩歌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學體裁,曾經是農民喜聞樂見與熟悉的。但從何時起詩歌與民眾拉開了距離,誰也說不清。這一次為慶祝建國60周年,竹馬鄉黨委政府決定舉行詩歌朗誦比賽,于是在全鄉掀起了詩歌創作與朗誦熱潮。什么是詩歌?聞著泥土氣息長大的村民第一次思考這樣的文學命題。“它不是一句句話,它要有點押韻,有點意思。我們以前編過快板,編過小戲,但寫詩還是第一次。”李錦樵說。他坦言雖然自己是村里的文藝骨干,但如果妻子不是婦女主任,不會接下創作的重任。“這是一個苦差事,第一天晚上,為了寫詩,我與村民李東升在村會計室商量到晚上11點鐘。”李錦樵介紹,后來他們找準角度,從國家的60年、竹馬的60年,東宅的60年三個角度寫,似乎就容易些。“好幾個晚上睡不著,折騰了半個月才最后定稿。不過寫東宅的60年是最高興的,有切身體會。你看以前是爛泥路,現在的水泥路閉著眼睛也可以走;以前一到晚上全村黑漆漆,現在晚上路燈都很亮,同金華城一樣漂亮了!闭f到家鄉的變化,李錦樵感到由衷的自豪。
姜衙村姜箕弟在村里種著幾畝茶花,同時也在一所汽車駕校兼做教練,從來沒與詩打交道的他寫了一首《秋天,收獲的季節》,在朗誦會上獲得詩歌創作獎。
接下寫詩的“活”后,起初為了應付,姜箕弟從網上下載了一首贊美祖國的詩,上交到鄉政府后沒被通過。這下沒轍了,他只有硬著頭皮寫。為了寫詩,姜箕弟挑燈夜戰在網上查看資料,“看得多了好像有點感覺,我聯想比賽時已是秋天,于是就從豐收的季節這個角度寫。又聯想到自己村以前的歷史,感慨萬分,我把這些感情都融到詩里了,我們村以前是很不錯的!苯苷J真地說。
姜箕弟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我一個人寫詩全家都沾上詩味。第一稿寫出來,首先讀給老婆聽。老婆提了很多意見,說這個讀起來不好聽。“一邊改一邊讀,每天晚上姜箕弟家就召開小型詩歌研討會,妻子與女兒都是評委!备牧瞬恢烙卸嗌俦,主要是字句方面,我們一致認為朗誦詩一定要適合讀,而且還要讀起來好聽,這就需要一點押韻!敖茏詈髲娬{:"這個詩其實很多人指點過,所以是大家的一個結晶,不能說是我一個人的!
在竹馬農民們創作的詩歌中,沒有華麗的詞藻和令人費解的句子,有的只是對祖國、對家鄉真摯的感情。
(男)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秋天/正邁著矯健的步伐/向我們走來,它給竹馬鄉/披上金色的/盛裝。(女)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60年/我們追隨著祖國的/繁榮昌盛,給姜衙/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男女)曲折的三尺弄堂,相連著七廳/六祠堂,姜印官、老壯王,乾隆時期的青石牌坊,訴說著歷史的/淵源流長……———摘自姜衙參賽作品《秋天,收獲的季節》
“邦國興的興該念第幾聲”
李經堂村49歲的李蓮嬌不知道每年9月第三周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今年是第12屆,主題是“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構建和諧語言生活”。但是近一個月,李蓮嬌成了家里的小學生。她告訴記者,為了朗誦會,每天拿著注著拼音的詩稿讀,不清楚的地方還要問女兒。記者指著該村參賽作品最后一句“歌唱李經堂村民,是無愧于時代的脊梁!”中的“脊梁”二字,李蓮嬌隨口說出兩字的讀音,她說:“以前不認識,聽到別人這樣讀,就學會了。”
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李錦樵為讀不準鮮花綠草的“綠”而難過,同是東宅村的女領李梅為讀不準尊老愛幼的“幼”而苦惱。邦國興的“興”念第四聲還是第一聲?姜楊頭村的書記梅桂生說大家查了字典,又請教老師。翹舌音與前后鼻音是村民最難掌握的,聯系金店村的鄉干部楊大春說:“大家在語言關上下了很大的苦功,請專業老師朗誦并做成碟片,村民跟著電視學。涉及到翹舌音與前后鼻音的,就在字上注上拼音。”汪山頭村的女領是蘭溪人,普通話里有很重的蘭溪音,為了念準改革開放的“改”,實足下了番力氣。
朗誦是對文本的再創造。在詩歌朗誦技巧與感情方面,村民也沒少下力氣。竹馬鄉中心小學語文老師朱勁濤為下張家、方下店、西宅輔導過,他說:“我驚嘆于村民的感悟力與學習的主動性。剛開始,他們的朗誦只是念書,沒有感情。但稍稍做指點,進步就很快。朗誦要有感情,感情就是通過聲音的輕重來表達。他們真的掌握得非常快。”下張家的男領呂淮珠是種苗木的,只有初中畢業,以前從未參加詩歌朗誦,他認為高低音的把握有些難,他舉了個例子,譬如讀到“下張家/我愛你/愛這茶花盛開的美景。”這句時,“感情很難把控,在老師的指點下才找到感覺!
合:千山起舞/萬水歌唱,舉國上下/普天同慶。偉大袓國迎來了六十華誕,讓我們共同歡呼/ 萬歲!袓國!祖國!萬歲!/ 六十年變遷,國家繁榮昌盛;六十年變遷,人民和諧穩定。(男):變化誰見證,誰是見證人?(女):歷史人民寫, 時代作見證。(男):山作證。(合) 人民當家作主人!(女):水作證!(合)綠水長流起歌聲;(男):人作證!(合)鶯歌燕舞在人間!(女):路作證!(合)條條直通致富門……———摘自方下店參賽作品《路,時代的見證》
推進文化活動創新的一種嘗試
在朗誦會現場,記者碰到了方山頭村80多歲的金風鳳(音)。問她能不能聽懂?老太太不好意思地說:“有一兩句聽得懂?粗蠹腋吲d,我也很高興!崩先藫]著小紅旗大聲告訴記者:“我兒子、媳婦和孫女都要上臺的!
汪山頭村的汪森林剛走下臺,就被記者截住了。“今天為了朗誦會早晨5點多就起床了?傄僮x讀,不能在臺上出洋相。”據了解,此次朗誦會,竹馬鄉16個行政村全都參加,500多隊員沒有一個請假,重要的是參賽隊員大多是年輕人!耙獏⒓颖荣惖娜苏娴暮芏,沒辦法我們只能擇優入取,選擇年紀輕的視力好的有一定文化基礎的村民參加!惫盘晾锎鍟浗鹆几徽f。而汪山頭村的做法是現場面試,報名的村民拿著詩稿面對評委一個個讀。
該鄉黨委書記李唯是這樣理解文化建設的,她說:“文化是有思想的,它傳遞一種心聲。文化活動應該是快樂的,在快樂的同時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也起到宣傳、溝通的作用。譬如這次詩歌朗誦會,村民們通過創作、排練以及參賽,切身感受到新中國成立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本身就是一次生動的愛國教育。黨的十七大強調要推進文化創新,我以為村民在自娛自樂的同時也要加強學習與思考,我們舉辦這次詩歌朗誦會,旨在推進文化創新,引領村民加強學習方面作一點嘗試!
文化是思想的種子,把文化的種子播撒下去,她會在心靈扎根并成長、開花、結果。文化活動不僅僅是快樂,它還會讓人變得自信、勇于承擔責任,勤于學習思考,而后者是更為重要的。我們期望在婺城有更多這樣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