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堅持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對外開放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推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原則。我們這里所說的開放型社會是指經濟層面,是與封閉型經濟相對立的概念,其內涵就是加快經濟轉型發展和優化發展。
在開放型經濟中,要素、商品與服務可以較自由地跨國界流動,從而實現最優資源配置和最高經濟效率。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發展開放型經濟已成為各國的主流選擇。
近年來,婺城區根據“工業強區、西進開發、城鄉統籌”的發展思路,確立了“工業立區”戰略,致力于改善投資環境,狠抓招商引資、產業培育、空間拓展,工業發展勢頭強勁,開放型經濟發展體系漸趨完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今年8月,我區在一個月以內先后引進了萊恩科利亞聯合收割機、萬里揚高檔輕卡變速器、信陽發動機、土壤調理劑四個總計投資超10億元、項目達產后,產值可超50億元的工業項目,充分展示了婺城區在全球及長三角經濟圈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優勢,展示了婺城區優越的經濟環境、法制環境、生活環境和服務環境,而這些,都是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必備因素和條件。
【新聞解析】
開放型經濟與外向型經濟的不同在于:外向型經濟以出口導向為主,開放型經濟則以降低關稅壁壘和提高資本自由流動程度為主。在開放型經濟中,既出口,也進口,基本不存在孰重孰輕的問題,關鍵在于發揮比較優勢;既吸引外資,也對外投資,對資本流動限制較少。
從婺城所處的區域來看,目前,我區經濟總量偏低、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為落后,與周邊地區還存在著較大差距的實情還將存在一段時期。同時,我區勞動密集型企業較多,城鄉發展協調性不足,產業分布呈“技術含量低、企業規模小、企業空間分布散”的主體特征,不利于主導產業的壯大和新興產業的崛起,這些都大大制約了婺城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長足的發展。
面對新形勢,如何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增強經濟整體競爭力和發展后勁,成為關系我區經濟能否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而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闊眼界,大膽開拓,對招商引資提高認識,對新興產業進行探索,努力實現對外開放的新跨越。
【新聞啟示】
“開放度有多大,發展空間就有多大。”開放型經濟是借力外部資源、發揮比較優勢、有效發展自我的經濟。發展開放型經濟,就要發揮我們勞動力等資源豐富、市場廣袤等比較優勢,積極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方式,“植入”國際先進的產業、體制機制乃至觀念,使我們能夠以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的方式共享發達國家經過多年發展得到的成果,形成自我跨越式發展的格局。這種發展模式,是一種典型的“好、快、省”的模式,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一致的。
開放型經濟是強化集約發展、注重效益提升、充滿生機活力的經濟。在國內很多發達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是各類開發區。開發區通過集中企業、集聚產業、集約利用土地等資源,集中治理環境等手段,形成了典型的集約發展模式,發展的效益大大提升。以婺城新城區為例,新城區自2003年成立以來,以不到全區5%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占全區約1/2的工業增加值、1/3的生產總值、1/3的財政收入,形成了以汽摩配、醫藥、紡織、服裝、建材為代表的五大產業集群。這種集約集聚發展的道路,符合科學發展觀所倡導的發展方向。
開放型經濟是關聯度大、帶動性強、影響廣泛深遠的經濟。通過發展開放型經濟,提升了產業層次、增加了政府財力、擴大了就業、促進了城鄉一體化、帶動了區域繁榮、優化了國際收支狀況。尤其重要的是,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國內體制機制的轉換進程,形成了改革和開放互動局面。開放型經濟這種帶動性強的特點,決定了其將在促進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全面發展、統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以說,要實現“五個統籌”,離不開開放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