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3年治療,康復夢想破滅
兒子出院回家了,胡雪云不得不獨立承擔起照顧兒子的重擔。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她的丈夫也病了。
胡雪云夫婦育有一子二女,但在思想傳統的丈夫心里,兒子才是自己唯一的希望。如今,這個年輕、帥氣的兒子,曾經在部隊獲得三等功、年度先進個人、“技術能手”稱號等榮譽的優秀軍人,還沒有在退伍后做出成績,甚至沒娶妻生子,就因為這么一場車禍,成了一個連吃喝拉撒都需要他人服侍的高位截癱患者。丈夫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開始變了古怪:對家里的活計完全放手不管,嘴里嘀咕著別人聽不懂的話,或者出門逮著人便高聲講述一些不著邊際的事。醫生診斷說,丈夫因為精神受了太大刺激,有些失常了。
胡雪云不得不在獨自照顧兒子的同時,挑起了家里、地里所有活計。她每夜睡在兒子房中,隔兩個小時為他翻一次身。每天凌晨四五點起床,做家務,服侍兒子洗漱、吃早飯,然后匆匆趕往地里干農活。沒有手表的她,一邊干著農活,一邊估計著時間,因為她必須在3小時之內趕回家一趟,為兒子翻身,然后再回地里繼續勞動,如此往復……
另一方面,胡雪云對兒子康復仍抱著希望。她四處打聽民間偏方、奇方,一次次相信那些送上門的江湖游醫,花幾十元、幾百元買下各種各樣的“藥方”、“藥丸”,與同樣懷抱希望的兒子一起迎接著一次次的希望,又毫無例外地面對一次次的失望。時間轉眼到了1987年。那一年,兒子從報紙上看到一則關于杭州拱墅區截癱康復醫院的報道。他再一次從心里燃起了希望。胡雪云當然支持兒子前去治療。于是,她想盡辦法湊了一些錢后,帶著兒子踏上了前往杭州的列車。
胡雪云和兒子在截癱康復醫院呆了4個月。根據醫院規定,病人家屬晚上不能住在病房內,必須另找醫院外的民房租住。為了省錢,胡雪云向醫院請求晚上陪在兒子身邊。于是,整整4個月,她坐在兒子床邊渡過每一個夜晚,實在困了就趴在床沿睡一會兒……為了保證兒子的營養,胡雪云給他買青菜豆腐下飯,自己每十多天出醫院買上一斤什錦菜,作為一日三餐的配菜。也有改善伙食的時候:同病房的病友家屬帶來許多紫菜和蝦皮,見到胡雪云如此窘迫的伙食很同情,吃飯時便經常分一碗紫菜蝦皮湯給母子倆。
4個月的艱辛和努力,并沒有實現胡雪云母子的夢想。當醫生告知他們不可能康復時,母子倆徹底死心了,出院后再也沒有試圖尋找“重新站起來”的機會。令胡雪云覺得欣慰的是,這次杭州之行讓兒子結交了幾個與他一樣的截癱病友。雖然這幾個朋友分散在全國各地,相互間也不可能往來拜訪,卻一直通過書信、后來則是電話進行交流,幫助和鼓勵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之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