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這個金華最古老的戲曲,她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當地有的人叫她為農村戲,俗稱金華戲,是浙江省第二大劇種。她擁有高腔、昆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大聲。婺劇在金華這個擁有濃厚藝術文化的城市,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比發源于江蘇昆山,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的昆曲只晚200年。京劇是國劇,可婺劇是京劇的祖宗。戲劇大師、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蘭芳生前說過:“京劇的前身是徽戲,京劇要尋自己的祖宗,看來還得到婺劇中去找。”梅先生說得很有道理。
婺劇這個在農村土生土長的劇種,藝人多系農民出身。以前,農閑時出外組班演戲,農忙回家生產,直到抗戰初期才開始有固定的班社出現,長期流動于鄉村演出,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以前,婺劇團的戲班子到了某個村子演出,不管有多忙,大伙都要撂下活去看戲。附近鄉村的人,也會趕去湊熱鬧。如果是專業劇團來演出了,那更是萬人空巷,連房頂都會擠滿人。每當有戲的時候,小孩子總是格外開心的,能看到一個個大花臉就在面前,孩子們總是趴在舞臺的最前面。”
5月14日是金華市青年婺劇團建團18周年的日子,50多名演職人員通過送戲下鄉的形式,為所在的白龍橋村村民送上三天三夜的演出。文戲、武戲、道情,豐富的節目形式,村民們看得直拍手叫好。青年婺劇團從白龍橋鎮上的一個普通農村職業劇團起步,18年來,通過努力,曾獲浙江省婺劇傳統戲金獎、浙江婺劇基本功大賽金獎等榮譽10多項,如今在金華乃至全省婺劇界都已聲名鵲起,每年劇團演出不下600場戲。不過辦劇團的酸甜苦辣,團長倪秋花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感覺很累,但心里很開心。”倪秋花說,“我這一輩子就是喜歡婺劇,衷情婺劇,要把婺劇發揚光大。”
金華青年婺劇團的遷徙路線圖,是有規律的,總在金麗衢三地游走。因為這三地的農民,都有同樣的愛好——喜歡聽婺劇。
團長倪秋花說,一般農村請戲都是三天三夜、四天四夜的。在一個地方呆個三四天,就又得挪窩。今年農村喜事多,愛看戲的人多,他們幾乎沒有休息日,奔走在各個村莊。唱腔高亢的婺劇,還在田野里回響,他們就已經去了下一個地方。倪秋花介紹,行話這叫“轉場”,是劇團最辛苦的事兒。
在農村演戲,一般分為午場和晚場。午場要在12點40分準時開演。14號當晚,天空并不作美,雨不停的在下,盡管是大雨,卻并沒有影響到大家的興致。戲棚子里座無虛席,演員們豐富的表情、精彩的演出把一部古裝戲演奏得跌宕起伏,劇中人物的真、善、美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引人入勝。贏得了熱烈掌聲,臺下的觀眾說:“這樣好的戲,可以看三天三夜,真是可以大飽眼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