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婺城區以“兩區”建設為重要抓手,大力開展高標準建設,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提供了示范樣板。在“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中,我區提出要著力發展精品、精致為取向的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推動農業發展由傳統產業向現代化生態產業轉變。
生態循環農業是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是以生態學原理及其規律為指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按照循環模式進行生產的農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客觀要求。近年來,婺城區積極探索推廣立體復合型、種養結合型、再生利用型、休閑觀光型等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基本實現了農業生態、農村社會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多贏”局面。其中,佳樂、采云間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創建點就是幾種模式相結合的縮影,是全市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典型之一。
以內外循環為理念,變“單一模式”為“立體循環”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生產只有信科學,講環保,搞綠色生態種養殖,才能贏得市場,獲得好效益。”婺城區畜牧獸醫局工作人員說,我們目前提倡循環經濟,而生態農業恰恰是一個范例,它是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現在,生態農業在許多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使用,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發展生態農業更是刻不容緩。因為隨著生產發展,大量原本是寶貴資源的農業廢棄物反而成為農村的主要污染源,斷裂了農業循環經濟的鏈條。
據了解,佳樂、采云間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創建點位于婺城區湯溪鎮,核心區由占地172畝的佳樂九峰生態奶牛場、2000畝的優質牧草基地、300畝的無公害蔬菜基地、240畝的果園及苗木基地和3600畝的采云間九峰生態茶園組成。婺城區積極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創建點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以生態學協調、共生、再循環和能流、物流雙流通的原理為指導,整合內外循環、設施裝備、良種良法、科學管理、品牌文化、機制創新等“六大生產要素”,采用“牛-沼-牧草(蔬菜、水果、苗木、茶)”的循環生產模式,實現了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生態化、機械化、高效化、標準化、產業化、長效化等“六化”特征。核心區每畝每年實現5-8萬元的利潤,直接解決了240個農戶就業問題,帶動周邊3800余農戶從事牧草、苗木、蔬菜、茶葉等產業,推動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沼氣池是生態循環農業中的重要環節,依托沼氣建設進行上聯和下延,成為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特點。養殖場的廢水經厭氧發酵處理后,產生的沼氣用于養殖場炊事和加熱水清洗擠奶管道,沼液用于周邊的牧草基地、蔬菜基地、苗木基地、果樹基地和無公害茶園。干糞和沼渣經堆積發酵后生產有機肥,用于牧草基地、蔬菜基地和生態茶園。種植的牧草和蔬菜基地產生的下腳料用做奶牛的青飼料。創建點年可節支增收160余萬元。
以整合資源為抓手,推進生態農業高效發展
茶葉種植與奶牛養殖是金華農業的兩大產業,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產業,現在卻因為生態循環農業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采云間茶業有限公司利用奶牛養殖場的排泄物建立沼氣站,通過沼液存儲池和管道系統形成沼液噴、滴灌網來澆灌茶樹,既可提升茶葉的品質,又能讓養殖場奶牛排泄的牛糞得到合理利用,一舉兩得。
同時,創建點還與省農科院、浙江大學合作建立了院地合作基地,實現了產、學、研的緊密結合。養殖場與種植基地簽訂沼液、有機肥使用協議,既解決了牛場糞污處理問題,又滿足了作物肥料需求。養殖場與農戶簽訂訂單,免費發放牧草種子,并以高出市場價格進行回收,確保牧草常年供應。隨著整個生態循環農業規模的推廣,以后將有更多的農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