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鄉搭載“農家書屋”建設“農村郵站”好處看得見
昨天,記者從竹馬鄉政府獲悉,該鄉16個新型村郵站建設已經全部完成,在全區率先實現“村村設站、戶戶通郵”的農村郵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目標。
村郵站,是設在行政村里“郵政服務站”的簡稱。竹馬鄉有16個行政村,因為鄉里沒有郵政網點,居住在這里的老人及村民,辦事十分不便,如今,村郵站不僅送信、送報紙、送包裹等,更為老百姓提供了各種便民服務。
小小村郵站,民生大工程,據悉,完成全鄉16個行政村村郵站建設,實現村村通郵是“竹馬鄉2012年在直接關系群眾生活方面擬辦的重要實事”之一。結合國家郵政局、農業部“關于大力發展農村通郵服務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相關要求,竹馬鄉在參觀湯溪鎮新型村郵站試點建設的基礎上,加大了對新型村郵站推廣建設力度,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郵政基礎設施建設,切實為竹馬人民群眾排憂解難。
說起村郵站將會帶來的便利,竹馬鄉東宅村婦女主任李淑新感慨地說,“這幾年,每年鄉里的黨代會和人代會上,我都反映了老百姓希望成立一家郵政營業點的建議,今年,終于實現了。”
李淑新告訴記者,因為鄉里沒有郵政營業點,很多老人都無法領取養老金,一些不識字或者腿腳不便的老人有時候一年多都領不上錢,有的則委托別人代領,很不方便。
今年80歲的李志英是東宅村老年協會的副會長,每個月底,他都會做同樣的一件事情,就是幫村里的其他老人代領養老金。他說,“很多老人子女在外打工,自己不識字,只能讓我代領,接下去,自己就不用反復跑了,老人們在家門口就能辦理。
據了解,在推進村郵站的工作中,竹馬鄉努力搭載“農家書屋”建設“農村郵站”,可謂好處多多。首先,在實現“村村設站、戶戶通郵”的農村郵政建設的基礎上,竹馬鄉16個行政村結合村情實際,將新型村郵站與農家書屋很好地結合起來,這一舉措解決了以往報刊在建制村投遞不及時、不到位的問題。其次,新型村郵站借助農家書屋的資源,統一加掛“村郵站”標識牌匾,內部統一配備開展郵政業務所需要的基本用品用具,設立信筒(箱),除了為村民提供信件收發、書報刊訂閱等郵政服務外,還具有社會福利辦理、醫療保險、水電繳費、話費、公交卡充值等公共服務功能。
同時,這一舉措還很好地解決了建設村郵站單靠郵政企業力量不足的實際,搭載“農家書屋”建設新型村郵站的做法,開創了一種共創、共贏的嶄新模式。這樣新型村郵站既能幫助農家書屋“聚人氣、保時限、見時效”,又能確保郵件的安全及時,還具有運作靈活、管理科學、功能多樣等優勢,同時也改變了竹馬鄉多年來沒有郵政局的歷史,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村“通郵難、用郵難”實際。
據竹馬鄉副鄉長李宏介紹,農家書屋所在地是在當地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村民前來辦理其他代辦業務方便,更重要的是能避免重復建設,節約大量資金。
據了解,下一步,竹馬鄉還將為每個村郵站配備熱心公益事業、有較強責任心的工作人員,經過專業培訓后上崗,逐步把村郵站與“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體系相結合,打造成一站式農村公共和社會服務平臺。
設的意見”相關要求,竹馬鄉在參觀湯溪鎮新型村郵站試點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