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春滿八婺。
撩去古典名著里的悲悲喜喜后,我又發現,厚重的文化不僅蘊藏于人的血脈中,還留存于演進的土地上。
從金華出發,穿越湯溪,沿社陽溪溯流而上,一路有修竹相映,花香鳥語,水歡石唱。峰回路轉間青磚黛瓦躍然入目,這便是婺城區西部最偏遠的村莊——上陽村。徐夢璇的家鄉。
這個南鄰麗水遂昌,西接龍游社陽鄉的小村莊,坐落于峰巒疊翠的連綿群山里,清澈見底的山溪穿村而過。村口兩棵枝繁葉茂、相依相伴的南方紅豆杉已有200多年歷史。村道旁,墻園內,不少樹齡逾百年的古樹郁郁蔥蔥,充滿生機,給山中上陽增添了不少靈氣。
少兒時代,徐夢璇常聽爺爺說家鄉的“四奇”:上陽雖屬金華轄區,但村前莊后皆屬龍游縣域,稀奇;村莊雖被群山環抱,可村民眼界開闊,大都走南闖北做墊肩生意,足跡遍及全國各地,上世紀90年代便造就了一批百萬富翁,驚奇;在村里用手機撥打本村的固定電話,必須要先撥區號,出奇(因為那時的移動信號是龍游縣的);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人姓項,這是楚霸王項羽的后代,新奇。
上陽村有20多處雕梁畫柱的古民居,以及氣勢恢宏的宗祠、池榭和堂樓,形成明清時期的徽派古建筑群。前廳后堂,兩邊廂房,廂房旁有側房,堂后有堂樓,能分可合,冬暖夏涼。徐夢璇說,站在半山腰,遠山、樓房,錯落有致的田塊,白紗般飄蕩的山溪,盡收眼底。若逢雨過天晴,一團團濃霧從山腳緩緩升起,山風吹來,時聚時散,為眼前的景色平添了幾分韻味。
周末。徐夢璇難得回家一趟。
她說,下午兩點放學,一百六十里的路程,乘車下車,改車換道,時間根本不夠,因此周末基本留校。而一旦回到家鄉,大有一種給人恍若隔世的感覺。
一條鵝卵石鋪就的百米老街上,青磚黛瓦的樓房,里面有精美的雕刻、廂房、天井和中堂,折射出當年主人的人文底蘊。這就是徐夢璇的家。她說:“我父親的太公曾中過舉人,爺爺和父親酷愛古書、經典名著,愛讀報紙,父親還喜歡對對子,母親則是村里的婦女主任。”
在那里,你也許可以讀懂一切。
小學時代已成紅迷的徐夢璇,閱讀范圍雖垂青于古書、經典,但終告別不了對《紅樓夢》的迷戀。每日感黛玉所感,思探春所思,樂湘云所樂,悟惜春所悟……初二時,有感于黛玉、寶釵等姊妹結海棠詩社,吟詩作對,賦酒填詞;又愛慕婉約詞派柳永、秦觀、李清照等人的風格,徐夢璇便自命號“黛嵐居士”,又開始自學古詩詞常識,迷戀上宋詞。臨近初中畢業,徐夢璇耗時近兩個月的第一首詞《瀟湘夜雨•惜別》也終于填成,贈給同窗好友,以作惜別之情。
自小學到初中,徐夢璇均為“三好學生”、“積極分子”、“優秀班干”、文娛委員,科學、歷史課代表,學習成績曾名列前茅,是老師理想中進入重點高中的對象。由于徐夢璇過度沉迷于中國文學的唯美,導致成績一路下滑,終以八分之差無緣于普高。
2011年9月,徐夢璇踩著燦爛的陽光,懷揣理想,自信地踏進了金華市羅店鎮北山路17號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