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突破促進轉型
近日,筆者在羅埠鎮祝邊村來料加工經紀人祝連平的一個加工車間里看到,6臺塑料件制作機器正開足馬力,趕制東莞一家化妝品企業訂制的50萬個塑料件。來自本村的幾十名工人則忙著將機器“吐”出來的半成品進行整理、組合、裝箱,并把廢料和不合格部件粉碎溶解后再利用。這個昔日簡陋的純手工來料加工作坊,如今儼然“鳥槍換炮”,升級成了相對成熟的半自動流水線作業模式。
祝連平是羅埠鎮祝邊村支部書記,被評為金西開發區2011年度優秀來料加工經紀人的他,10年前還曾為全村人的生計犯難。當時,祝邊村的土地大多承包給外地人種植苗木,因此,村中剩余勞動力較多。經過多方探索和考察,2001年,祝連平帶領村民踏入了來料加工行業,專門為金華、義烏的廠商制作化妝用毛刷。幾年下來,祝邊村村民的口袋漸漸鼓了起來。可好景不長,隨著周邊村子也相繼做起來料加工生意,祝邊村在行業內的競爭力越來越小。“特別是近幾年,因經濟大環境不景氣,外貿生意不好做,對來料加工行業打擊較大,再加上材料、人工成本又越來越高,這一行的利潤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了。”祝連平對筆者說。
為了最大程度節約人工成本,2008年,祝連平和哥哥、姐夫一起,以每臺8萬元的價格按揭買了6臺塑料件制作機,同時租用和改造了湯溪火車站附近的一幢兩層小樓,使其成為生產、組裝車間和倉庫。“現在只要訂貨商提供模具,我們就能用機器批量生產,通過工人的簡單再加工就能制作出合格的塑料件。雖然至今還有十幾萬的貸款沒有還清,但每天每臺機器能生產塑料部件價值450元,這樣不僅節約人工成本,還提高了生產效率,競爭力得到了較大提高。”祝連平指著面前不斷“吐出”五顏六色塑料件的機器說。
采訪中,筆者也感覺到,雖然天氣炎熱,但車間里通風良好,人呆在里面并不悶熱。原來,祝連平專門在車間里安裝了兩臺冷風機,以保證暑熱天氣下,員工能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對此,他笑著說:“幫我干活的可都是鄉里鄉親,總不能苦了他們!”
如今,祝連平的來料加工車間訂單絡繹不絕,旺季時經常需要同時趕制好幾筆單子。而且另一方面,祝連平在鞏固現有業務情況下,還在不斷爭取廣東等外省訂單,相信他的業務會越做越紅火。
事實上,在羅埠鎮像祝連平這樣的來料加工經紀人還有很多,同樣被金西開發區評選為優秀來料加工經紀人的洪金月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前段時間,洪金月面向義烏外貿市場的國旗加工生意,就因借著倫敦奧運會的商機著實忙碌了好一陣子。
筆者了解到,來料加工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投資少、成本低、風險小、易操作等特點,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工廠”、“沒有污染的工廠”。它在吸納鄉村閑散勞動力的同時,還提高了村民在農閑時的收入。
近年來,羅埠鎮十分重視來料加工產業的發展,對其進行了積極引導和助推,使該產業快速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成為了鎮村大部分人致富的有效途徑。據羅埠鎮婦聯主席方映涵介紹,羅埠鎮今年上半年來料加工產值達2000多萬,來料加工經紀人總數達60多人,加工品種涉及絎縫被、家紡、服裝縫紉、飾品、工藝品、清潔用品等多個品種。在當前經濟大環境不佳,外貿訂單難做的大背景下,羅埠鎮努力尋求突破,還派代表積極參加婺城區舉辦的來料加工轉型升級座談會,在促進來料加工業做大做強的同時,推動其發展模式升級,由最初的“來料加工”發展為“來單加工”、“來樣加工”,使該產業有了更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