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資金互助社“貸”動低收入農戶增收
最近,箬陽鄉箬陽村農民余茂湖心情不錯,今年采摘的春茶放在家中待價而沽,捂到現在終于賣出了好價錢。“早就打算種些白茶,就是苦于沒有資金;幸虧從村里“領出”了五千元資金,才得以改良茶葉品種,擴大了種植規模。”
余茂湖說這筆錢猶如一場及時雨,解了他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從村里“領出”現金的地方正是資金互助社。2009年6月,余茂湖加入了村里的資金互助社,借了5000元種了5畝安吉白茶。如今,這5畝“綠色銀行”今年給他帶來了兩萬多元的收入。“現在來看,能順利脫貧,最感謝的還是村里的資金互助社,給了我最缺的啟動資金。”
貸款難,發展產業沒有啟動資金,這個難題一直困擾著我區廣大低收入農戶。2009年3月,箬陽村成為婺城區首批互助資金試點村。村里成立了互助資金社,共有101戶農戶入社。互助資金由財政扶貧資金和農戶自愿籌集的互助金兩部分組成,區扶貧辦投入20萬元,每戶會員交納互助金1000元,構成了30.1萬元的原始互助資金總資本。當年6月,該村資金互助社開始對入社農戶提供小額貸款服務。
“資金互助社資金借款手續簡便,利息低、資金到位快,我們農民不出村就可以辦理借款手續并拿到錢。”箬陽村養殖戶余金云說。已經在村里養有5頭菜黃牛的他還想多養幾頭牛,但苦于手頭資金緊張。“資金互助社”的出現,讓他很快貸到5000元錢,順利地買了小牛。
據了解,互助資金按照“有償使用、滾動發展”的原則,在社員中周轉使用。在具體操作上,資金互助社不向入社社員外的村民放款,放款的目的僅限于農業生產要求,采取封閉運行模式,同時按商業經營規則運作,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3年來,箬陽村資金互助社已累計發放借款近80萬元,是原始互助金總量的2.6倍,收益社員農戶達到80多戶,到期還款率100%。
箬陽村資金互助社理事長余鳳奎說,資金互助社的成立,有效緩解了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發展資金短缺問題。在互助資金的“貸”動下,農戶們把借來的資金投入名優茶、紅豆杉、甜玉米種植及香菇生產,村里的多種經營步入了快車道,全村農民的人均收入從2008年的4570元提高到去年的6158元,增長了三成多,很多農戶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像箬陽村一樣,我區有9個低收入農戶集中村經省扶貧辦定為互助資金試點村,試點村共有農戶1994戶,入社社員560戶,組建互助小組73個,建立互助資金266.5萬元,累計為社員借款258戶,總計278.6萬元,社員累計還款132.1萬元。互助資金借款主要用于: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及商業及運輸業,有效幫助了低收入農戶創業發展,也扶持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專業大戶、來料加工大戶發展壯大。
婺城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在全面小康建設的道路上,西南山區發展滯后是最明顯的“攔路虎”,而積極發展資金互助社,能夠有效地解決部分山區農民發展生產資金短缺問題,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加快低收入農戶集中村的新農村建設步伐。據了解,今年我區還將計劃增加4個低收入農戶集中村開展互助資金試點,以金融扶貧的方式,增強低收入農戶集中村的“造血”能力,從而讓更多的低收入農戶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