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區早秈稻種植面積7.88萬畝,比去年8.1萬畝減少0.22萬畝,下降2.72 %。面積下降,那今年早秈稻生產收益情況到底如何。針對這一問題,近期物價局對農產品成本調查點的早稻成本、收益等情況進行了調查測算。結果顯示:今年我區早秈稻單產減少、價格提高、成本上升、收益略降。
一、今年早秈稻生產顯現四個特點
1.單產減少。今年早秈稻調查戶畝均產量375.46公斤,比去年390.15公斤減少14.69公斤,減幅為3.77%。早秈稻減產主要原因是氣候影響所至,入梅第一場大雨,使正處于孕穗期的早稻發育不良。同時,今年早稻揚花期又遭遇連續陰雨,影響稻谷揚花、灌漿,使早稻成熟、收割時間比去年推遲一星期左右,導致疵谷率比往年較重。而7月中旬的數場陣雨,由于短時間風雨較大,使得部分田塊的成熟早稻倒伏嚴重。
2.收購價格提高。2012年市區“糧食訂單”早秈谷收購價格為每50公斤128元,比2011年每50公斤112元增加16元。從早秈谷收購價提高計算,今年畝產增加收入87.24元。
3.生產成本上升。今年我區早秈稻調查戶畝均總生產成本為896.76元,比去年760.22元增加136.54元,增幅為17.96%。主要有:①物質與服務費用增加。每畝物質與服務費用為454.10元,比上年385.47元上升17.80%。主要原因:一是化肥價格上漲。化肥費用每畝135.21元,比去年115.53元增加
17.03%。二是成品油價格居高不下。機耕、機割每畝租賃作業費用上升,農戶自有機械作業燃油費支出明顯增加。租賃作業費每畝197.38元,比去年170.84元增加15.54%。三是殺蟲類防病類農藥價格上漲,農藥支出增加。農藥費用每畝70.72元,比去年56.41元增加25.37%。②人工成本有所增加。由于雇工費用上升,人工成本有所增加。人工成本每畝為247.56元,比去年224.8元上升10.12%。③土地成本大幅增加。由于流轉地租金上漲,土地成本大幅增加。土地成本每畝195.10元,比去年149.95上升30.11%。
4.農民收益略有下降。雖然今年早秈谷收購價格提高,但由于單產減少,生產成本上升,政府補貼與去年基本相同,早秈稻種植戶收益略有下降。種糧散戶,今年每畝純收入321.62元,比去年325.74元減少4.12元,減幅1.26%。一般種糧大戶(稻麥種植面積≥20畝)和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社員,今年每畝純收入426.72元,比去年425.74元增加0.98元,與去年基本持平。納入病蟲統防統治和水稻機插作業的種糧大戶,今年每畝純收入506.72元,比去年515.74元減少9.02元,減幅1.75%。其中政府補貼:農資綜合直補、農作物良種補貼、早稻普惠制補貼、大戶直補、政策性保險保費補貼今年與去年相同。應用水稻機插補貼今年40元/畝,比去年減少10元。訂單早秈谷獎勵:大戶、糧食專業合作社社員,今年每交售50公斤早秈谷獎勵30元,最高每畝不超過240元,比去年每畝增加65元;一般農戶每交售50公斤獎勵20元,最高每畝不超過160元,比去年每畝增加55元。
二、對策建議
1.加大惠農政策支持力度,保護農戶種糧積極性。從近幾年的統計數據看,我區早秈稻播種面積逐年減少。主要原因是:由于種植糧食作物尤其是早秈稻比較效益低,農戶的積極性不高,而種植經濟作物或將土地承包出去效益更好。調查數據顯示:如果沒有政府種糧補貼,農民種植早秈稻每畝收益只有64.42元,糧農種糧經濟效益主要是靠政府補貼。另一方面,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外出務工或經商能明顯增加家庭經濟收入,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轉移到非農產業,留在農村的大多數為老人、婦女、兒童,勞動能力有限。政府要從政策、技術、資金等多方面關心、幫助、支持農戶,加大惠農政策支持力度,保證誰種糧誰受益,從而保護農戶種糧積極性,保障糧食安全。
2.加快農業規模經營步伐,提高種糧經濟效益。一方面糧食生產走規模化之路,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增強抗風險能力,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糧農種糧效益很大部分是靠政府補貼來實現的,而政府為了鼓勵規模經營,對大戶、經濟合作社種糧戶補貼力度明顯比散戶大。為了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建議:一是進一步引導、規范、擴展糧食專業合作社,完善專業合作社機制。二是創新機制體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鼓勵轉包、租賃流轉土地,提倡委托流轉、季節性流轉、股份合作流轉,培育糧食生產主體。
3.提高農民種糧抗風險能力。今年早秈稻減產主要原因是氣候影響所至,為了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使糧農增產增收。建議:一是引導農民參加種糧保險,提高抗風險能力。加大保險政策宣傳力度,引導農民積極參加種糧保險,通過保險,減輕自然災害給農民可能造成的損失。二是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大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及時修復損毀、老化、失修的排灌渠道、機耕路等,保障排灌系統暢通,特別是提水灌溉地區的設備更新換代,使農田基礎設施有利于農事操作,提高抗災能力。
4.加強農業服務指導和農資市場價格監管。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技術指導,依靠科技培育優良品種,依靠科技加強病蟲害防治,依靠科技減少人工費用,合理施肥、合理使用農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在農作物耕作、收割期間加強農機技術指導服務,促進機械作業推廣,降低費用。同時相關部門應加強農資市場管理。做好農資價格的監測,密切關注農資市場價格動態。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普及農資知識,提高農戶鑒別能力。加大打擊農資假冒偽劣執法力度,優化市場環境,支持服務于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