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婺城區“文化走親”婺劇縉云之旅掠影
由婺城區婺劇促進會、縉云縣婺劇促進會、婺城區文化體育局、縉云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的婺城區“文化走親”婺劇縉云之旅于9月10日在縉云縣會議中心拉開帷幕。區人大副主任、區婺劇促進會會長朱志龍攜婺城區婺劇促進會和文化部門領導,帶著新編婺劇《千秋令》來到山清水秀的麗水縉云,以“婺劇精品戲曲專場演出”為主要形式,開展“文化走親”活動,力求促進婺劇資源共享,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兩地文化繁榮發展,讓兩地文化有了一次精彩碰撞。
一個是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垂直立體氣候的浙西山城,一個是矗立于婺江之濱的浙中明珠,當“山”的堅毅遇到“水”的柔情,究竟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秀麗山水人文縉云
來山城自然要踏踏山。到達縉云縣著名風景區仙都,遠遠就看見被譽為“天下第一筍”的鼎湖峰傲然屹立,這個約有60層樓高的“擎天一柱”是我國火山巖孤峰中的典型代表,為火山間歇噴發的巖漿和氣泡凝灰巖變遷而成,其氣勢之磅礴,形態之奇特,令人嘆為觀止。峰巔蒼松翠柏間蓄水成池,四時不竭。相傳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在此鑄鼎煉丹,然后跨赤龍升天而去的地方。
沿途無處不是風景。到達有著盛唐風格的皇帝祠宇,那里正在進行著一場祈福的祭祀活動,皇帝文化作為仙都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色,成了發展仙都特色旅游文化的靈魂。眼前彌漫的霧氣,耳邊綿延鐘聲,道士們身著長衫,似踏云而來,恍惚有騰云駕霧,得道成仙之感。
“我是縉云山上的一片云,赤色為縉.本沒有太多的色彩,只因太陽的起落和山澗塵埃和霧氣濃郁而成……”縉云人用詩歌表達著自己對家鄉的愛,文化與風景的完美結合,使得縉云無處不散發著芳香的人文氣息。
跨城對話把心相連
婺劇源于明朝中葉,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梅蘭芳先生就曾說過,婺劇是“京劇的祖宗、徽戲的正宗”。婺劇俗稱“金華戲”,中國浙江省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以金華地區為中心,流行于金華、麗水等地,劇目豐富,傳統深厚,特色濃郁,影響深廣。
婺城區婺劇促進會成立于2009年11月,共有會員230多名,現已成立了8個鄉鎮分會,開展了一系列婺劇傳承、推廣和宣傳活動,送戲下鄉累計達360余場,觀眾達40多萬人次,并在8所學校開展“婺劇進校園”試點活動,舉辦了婺劇坐唱班比賽和婺劇專場展演,扶持婺劇民間劇團發展。今年6月3日至4日,婺城區婺劇促進會還成功承辦全省“婺劇進校園”現場會暨金華市第二屆中小學婺劇匯演。
這次“文化走親”活動受到了縉云縣婺劇促進會和當地文化部門的熱烈歡迎,拉近了婺城和縉云的距離。縉云與金華地域相連,山水相依,人緣相親,歷史文化互相交融,民間交往源遠流長。縉云婺劇與金華婺劇同宗共祖,都源于徽戲,相傳早在乾隆、嘉慶年間,縉云就有本土職業班社存在(當時稱徽班),歷來為戲劇之鄉、戲曲繁盛之地。
縉云婺劇在縉云有著悠久的歷史、良好的傳統和廣泛的基礎,是縉云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并努力推廣的“三大”文化品牌之一。縉云縣于2006年成立了全省首個縣級婺劇促進會,并以此為依托,幫扶成立了具有較高水準的婺劇團16個,從業人員1000多人,常年在浙、閩、贛三省演出,年演出收入5000多萬,拉動戲服加工、戲臺搭建、飲食服務等第三產業產值一個多億。
婺劇的發展從交流開始,婺城與縉云兩地婺劇促進會打破地域界限,打破文化差異,通過面對面的對話,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將兩地婺劇傳播推廣經驗坦誠相告,只為共創婺劇美好明天。
文化走親送戲出城
夜幕降臨,縉云縣的夜晚卻是熱鬧非常,離演出開場還有一段時間,縣會議中心門口已經站滿了前來索票的當地百姓,據縣文化部門工作人員介紹,本次演出資訊采取了網絡公布+社區公告相結合的方式,公布時間僅為三天,就獲得了一票難求的熱烈反響。
坐定,觀戲,舞臺兩側的報幕電子屏上已經在滾動顯示著當日劇目——《千秋令》。新編婺劇《千秋令》由婺城區婺劇促進會組織創作推出,由省市婺劇編劇專家研討審定,是根據“湯溪縣志”記載和流傳在湯溪一帶民間傳說編寫而成的一出戲,說的是湯溪首任縣令宋約的故事。目前該劇已在金麗衢地區已上演100多場,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喜愛和歡迎。
每逢頭場演出,則必鬧“花頭臺”,幾聲響亮的嗩吶聲后,鑼鼓齊響,小嗩吶、笛子、胡琴主奏,時而委婉清柔,時而激昂雄壯,仙女持荷、獅龍共舞,熱熱鬧鬧地拉開了演出的序幕。隨著皇帝首設湯溪縣,宋約即刻上任的圣旨一下,正本《千秋令》曲折輾轉的故事畫卷就浩浩蕩蕩地展開了。宋約的清廉、胡秀才的堅持、惡霸龍三豹的跋扈、小人千歲的鬼祟、以及太后的公正都在金華市青年婺劇團演員們圓中帶直的動作曲線、功夫突出的手部巧勁中變現得聲情并茂。
在舞臺一側,團長倪秋花正時刻關注著演出,由她帶領的青年婺劇團成立于1994年,由于戲路多、名氣大、氛圍好,吸引了一大批婺劇演員。目前該婺劇團共有演出劇目66個,除傳統劇目外,還自行改編創作了不少貼近農村生活的新劇目,并錄制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婺劇影碟,每年為農民群眾演出近600場,18年來累計近萬場。
隨著宋約洗冤上任,銀娘順利回鄉省親,最后一聲鑼鼓敲響,倪秋花因緊張而緊握著的拳頭終于松開了,她帶著全體演出人員重返舞臺,給縉云的觀眾們深深地鞠上了一弓,雷鳴般的掌聲和喝彩聲響徹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