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祠堂作為崇拜先祖與崇拜神靈的產物,是先民精神和英靈棲息的殿堂。祠堂是歷史的教科書,閱覽祠堂,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而祠堂文化是一種相當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走進婺城的幾處老祠堂,去領略古樸的情懷,細細品讀流落在婺城大地上文化的印跡。
![]() |
胡氏祠堂
尋夢殘跡——胡氏祠堂的靡靡之音
九月,乘著細細的秋風,穿越稻禾間的環狀小路,我終于在細雨江南的偏僻小鎮里,尋得一處沉寂許久的老祠堂。祠堂矗立在湯溪鎮胡礁村一片密集的紅墻白瓦之中,雖已經歷過五百余年的風雨飄搖,卻依舊穩穩地扎根在這一方土地,指引著一代又一代子孫后裔的繁衍生息。
古老的祠堂,磚木結構,大門八字而開,門口左右兩邊各豎立著一只座騎石鼓,石鼓精致漂亮,與門檻、門框交相輝映,美其名曰“門當戶對”,置放石鼓的地面,用均勻大小的鵝軟石鋪成銅錢摸樣,學稱“銅錢八字腳”,既寓意財運亨通,又彰顯主人崇高的名望地位。
步入祠堂的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寬闊敞亮的廳堂,大廳坐南朝北,長41.60米,寬15.60米,面積約兩千多平方米。大廳三級而進,第一進為二廂房,左廂供以主人與家族女眷休憩之用,右廂則用來安放祖宗牌位;第二進為正堂,用來舉辦紅白喜事和接待友人來訪;第三進便相當于現代樓宇的最高層,名為后堂,是宗族商議大事的重要之地。兩個天井分別建在第一進與第二進的中間位置,用來采光通風,主人會在天井處放置大的水缸,平時用做養花飼魚,一旦家中失火,便可就近從取水,保護家宅安全。廳內共有大小不一的落地梁柱七十根,大部分由名貴木材所制,長久不會變形,且帶有特殊氣味,可以防止蠅蟲滋生,五百年來,大廳沒有一張蛛網,十分干凈。
聽鎮上文化站的站長介紹,這座祠堂屬于明代嘉靖年間的建筑,是由當年告老還鄉的胡森所建。胡森(1943-1564年),字秀夫,號九峰,晚號太末山人,著有《九峰文集》。胡森一出生就聰慧過人,且食量如牛,長得人高馬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胡森考中進士,任南京刑部主事、太常寺少卿、南京鴻月盧寺卿等職務。在職期間,胡森拒饋金、裁冗員,以愛民節用、清廉剛正、不阿附權貴著稱,受到百姓愛戴。后因與權相不合,辭官歸里,隱居九峰山。傳說胡森請辭之前,奏明皇上,望皇上賜旨允他“抄十字”,準他辭官回鄉后練練書法、撰寫文章。皇上恩準,誰知胡森卻以同字相代,把圣旨上的“抄十字”多添了幾筆,變為“抄寺字”。返鄉途中,將當時傳播封建迷信,欺騙百姓,影響惡劣的寺廟統統抄了個干凈,一時傳為佳話。嘉靖年間,鄰縣欲將重役轉加湯溪,胡森作《卻役書》,知縣亦據情申報,乃獲免。胡森死后,葬在九峰山麓。隨后,祠堂便傳給后繼子嗣。清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胡森第九代孫胡邦勝進京會試,考中進士,再次光耀門楣。皇上御賜牌匾,書寫:祖孫進士。胡邦勝為官40年,廉正愛民,聞名全省,著有《晴峰稿》一書留世。胡氏一族的清廉名望,讓胡礁村聲名大噪,成為原湯溪縣明、清二代唯一的進士村。
輾轉數百載,隨著胡氏族人的相繼去世,這個盛極一時的家族開始衰敗下來,之后,更是搬離了這座宅邸,從此,祠堂便再沒人居住。
空置的大宅,漸漸成為孩子們的游樂園。胡礁村孩子們的童年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祠堂里渡過的,從四方天井漏下的陽光曾經照亮了兒時的許多歡樂。那時候,大人們到地里開工,細伢兒就聚在祠堂里捉迷藏,爬梁柱。祠堂整天熱鬧嘈雜,每有重大事項要決定,比如選隊長、修渠派勞力、請戲班子等等,村長就提著鐵皮做的簡易喇叭把每家每戶的當家人喊到祠堂開大會。祠堂木質房壁上有模糊殘缺的祖訓,鮮紅清晰的毛主席語錄以及孩子畫上的奇怪文字,歷史在這里怪異地重疊。
老人說,祠堂內原有許多族人引以為耀的匾額,精致繁復的雕飾,名人揮筆的畫棟,不過它們在六十年代“除四舊”時毀掉了。祠堂里也曾有戲臺,那時胡氏族人還在,每逢過年過節,他們就會邀請城里的戲班子過來唱戲,快慢有序的弦聲,配上晴朗高亢的腔調,八仙桌上的馬燈昏黃跳躍,好像村莊胸膛內鮮活的心跳,嗓音回蕩在祠堂里,引得村民沉迷地傾聽。戲班子在無聲的長夜帶給村民許多美好的回憶,好像來自一個未知的世界,唱著他們不曾經歷的悲歡離合。
這幾年村里的新房春筍般越長越多,越長越高,祠堂蜷縮在周圍拔地而起的樓房里,像一個風霜老人,在歲月的風雨沖刷下,落寞寂寥。連無人問津的幾間廂房,都被電線短路造成的火災化為灰燼。昔日宗族權力集中地的榮耀,幾近一場夢,沒有留下絲毫痕跡。僅剩一個空蕩蕩的廳堂,用最后的力氣殘吟著一曲靡靡之音。
穿過祠堂的小巷,望著墻壁上片片剝落的白灰,里面的古舊青磚突兀醒目,像祠堂道道深深的傷口,空氣中彌漫著腐敗發霉的味道,祠堂衰老的速度讓我震驚,它像罹患了重疾,風燭殘年,氣數已盡。我不希望,如此具有文化底蘊的地方,只能在某個午夜夢回,才可再見。所幸,與我一同痛心疾首的,還有胡礁村的400村民。為了搶救古建筑和歷史文化遺產,今年三月,全村聯名申請上級部門前來幫助這位岌岌可危的“老人”,目前,修繕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終有一天,胡氏宗祠的光芒,將再次照亮這片寧靜的天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