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成:科技興農“領頭雁”
初見李玉成是在2010年12月下大雪的傍晚,那時,他位于倉里的西蘭花基地因大雪受災,損失不少。面對這一減收局面,李玉成的表現卻出乎記者意料,他說:“做農民的,很多時候要靠天吃飯,增產或減收每年都不一樣,有賺有賠也很正常,心態一定要好。”李玉成的氣度令人贊賞,作為新一代的農民,他搞科學種植,善于學習新的農業技術,如今儼然成了金西區域名副其實的水稻、蔬菜種植銷售大戶和科學發展農業的領頭人。
李玉成是湯溪鎮派溪李村農民。2006年,由于種植產量低下,湯溪區域的許多農戶種糧積極性不高,紛紛選擇外出務工,村內土地拋荒與日俱增。李玉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這么好的耕地荒蕪了實在太可惜了!他了解到,為鼓勵農民種糧,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農惠農的好政策、好措施,而農業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他認定市場的疲軟是暫時的。于是,他果斷投身種植業,以400元/畝從其他村民那里承包了130畝土地,開始了他種植蔬菜糧食的道路。
起初的種植之路是艱辛的,他承包的130畝耕地種過水稻,也種過蔬菜,但兩者的產值效果都不明顯。種水稻由于不懂管理、技術水平不高,產量始終不高;連續種植蔬菜又致使土壤次生鹽漬化、表土聚積鹽類,增加了蔬菜病蟲害發生,使蔬菜種植效益低下。“如何提高水稻產量、增加土地效益?”這一疑問常常困擾著他。一天,一個大膽的想法跳進了他的腦海:如果把水稻和蔬菜種植組合起來,結果會怎樣呢?會不會解決單獨種植水稻、蔬菜遇到的問題?
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他選出30畝耕地用于水稻、蔬菜輪作試驗種植。通過一年的努力,水稻、蔬菜輪作試驗種植略顯成效。李玉成信心大增。又經過幾年的摸索種植,水稻、蔬菜(水旱)輪作種植模式逐漸成熟,該種植模式種植的蔬菜,一般在10月中旬至來年3月中旬采收,4月上中旬再栽插一季早稻,真正達到了增糧、增收的目的。
要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光靠新的種植模式還遠遠不夠。他深知,只有實現規模化生產、科學化種植、機械化種植才能進一步提高土地產值。因此,自2007年開始,李玉成一方面逐年擴大自己的種植承包面積(現承包面積已達345多畝);另一方面始終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作為發展的動力,在區農技站的技術指導下,綜合運用農技站的技術服務,積極推廣和應用先進實用的種植新技術、新品種。水稻種植積極采取了直播、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機械化作業等先進生產技術,大力推廣了高產優質抗性強的金早47、中嘉早17等超級水稻優良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100%;蔬菜種植長期與市蔬菜辦聯系,開展生物化學防治、避雨栽培,推廣大棚設施栽培、病蟲綜合防治等一系列較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實現蔬菜無公害標準化生產,達到產品質量無公害,促進蔬菜高產、優質。
與此同時,他逐年加大農業生產投入,配置和完善了植保、灌溉、耕整、運輸、機收等各類農業機械設備,基本實現了水稻生產機械化。由于實行了(稻、菜)水旱輪作種植模式,加上規模化、科學化、機械化種植,他種植的早稻單產水平逐年提高,現在已經達到畝產500公斤;2010年早稻訂單計劃投售100噸,實際投售124噸。蔬菜效益也由原來的2000元/畝,增加到2800/畝。
2010,李玉成又成立了金華市白馬畈糧食蔬菜專業合作社,現年產值達104萬余元。從2006年到現在,李玉成這個普通的農民,認真做著不普通的事,在田里摸爬滾打,既改觀了拋荒田、成就了規模種植,又創新了種植模式,為充實糧庫、豐富“菜籃子”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他說:“如今,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我對發展糧食、蔬菜生產,做大糧食蔬菜產業信心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