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婺城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婺城實際,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今后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總載體,以“潔化、綠化、文化、美化”為抓手,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按照“連線成片,梯度推進”的工作方法,繼續做好村莊整治提升、農房改造建設、山區群眾異地安置等基礎性工作,大力發展農村生態經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著力打造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約、功能集成的農村新型社區,努力建設城鄉融合發展的“花香婺城、幸福家園”。力爭通過五年努力,建成10條美麗鄉村風景線,75%以上的行政村建設成為美麗鄉村的工作。
2012年全區計劃啟動30%行政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完成15%以上村莊的美麗鄉村建設任務。計劃實施145個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60個村;推進105個行政村的農房改造建設,完成農房改造2000戶。到9月底,全區已有161個村啟動實施美麗鄉村建設,125個村啟動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68個村啟動實施農房改造,1-9月全區共拆除空心村舊房、拆除危舊房面積7.89萬平方米,完成農房改造1960戶。
因村制宜,抓好規劃設計。一是風景線規劃力求出特色。結合湯溪鎮人文歷史特點,依托九峰山風景區,確定“九峰探古”為美麗鄉村風景線建設主題,編制了“九峰探古”美麗鄉村風景線規劃,并做好了現場會參觀路線沿線綠化景觀設計。二是村莊規劃注重造精品。根據湯溪鎮寺平、鴿塢塔、新安、上葉四個村的自然條件、鄉土特色等基本情況,重新完善了四個村的村莊建設規劃,編制了《村莊綠化規劃》、《村休閑廣場建設規劃》等。三是景觀設計著力顯亮點。根據四個村各自的文化和建筑特色及民俗風情,抓好建筑等單體設計。如在鴿塢塔村,結合該村的民俗風情,在村口設計了特色村標,在村民廣場樹立了畬族圖騰柱,并對相關村的文化上墻進行了重新設計和完善。
加大投入,提升了基建水平。對寺平、鴿塢塔、新安、上葉四個村的道路硬化、污水處理、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提升。新安村在編制村莊綠化規劃的基礎上,投資60多萬元實施了村莊綠化,使村莊環境得到全面改善。上葉村完成了村莊規劃、道路硬化、外墻粉刷、污水處理、村莊綠化和休閑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了老年公寓、修繕了村大會堂,村莊環境整潔優美,達到了“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建設要求。寺平村的村內道路硬化采用青石板鋪設,既與古村落的風貌相吻合,又體升了村莊的品位等等。
挖掘內涵,打造了不同看點。一是民俗風情看鴿塢塔。以該村保存完好的清光緒元年創修、二十九年重修共3卷的《藍源鐘家鐘氏宗譜》石印本為依托,結合村內鐘氏宗祠,對該村的畬族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安排人員培訓畬族歌舞,傳承傳統文化,并設置了畬族文化展覽館,很好地展示了畬族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二是歷史文化村落看寺平。寺平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有著“中國最漂亮磚雕民居村”的美譽。我們對全村破損古建筑進行了修繕,布設了五間花軒銀娘閨房等新景點,使古宅廳堂重現磚瓦棟梁清逸秀麗、異彩紛呈的景象,復原了古村風貌,展示了深厚而具有歷史氣息的古村落文化。三是異地安家致富看新安。新安村由塔石鄉葛嶺村、魚潭村和莘畈鄉中甫村等三個村下山移民合并而成。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實施了水、電、路、污水處理、村莊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大力發展了來料加工產業,使廣大移民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實現了增收致富,體現了下山移民工作“搬的下、穩得住、富的起”的目標宗旨。四是特色產業發展看上葉。上葉村是冷水茭白種植專業村,近年來冷水茭白種植發展迅猛,全村種植面積有800多畝,年產值達750多萬元,同時,通過對廢棄茭白葉的利用,開展了冷水茭白工藝品制作,有效拉長了產業鏈,提高了農民收入。
加強培育,促進了產業發展。一是提升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寺平村堅持保護與利用并重的原則,把古村落保護和農村休閑旅游開發相結合,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相繼完成了農家樂接待中心、農耕文化展示廳,仿古長廊、旋湖橋、夏日賞荷等景點建設,形成了以“住古民居,吃農家菜,賞古文化,游山田景”為主題的農村休閑旅游看點。二是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新安村通過多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多形式組織技能培訓、多渠道拓寬致富門路、多層次開展結對幫扶,建起了來料加工一條街,成立了來料加工服務中心和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村民收入由單純的農林業收入,拓展成為企業就業、來料加工、興辦實體等多渠道增收的良好局面。三是抓好特色產業發展。上葉村圍繞冷水茭白種植、銷售、服務三個環節創新發展模式,打響品牌,促進茭白產業健康發展,實現了茭白產業由小菜園走向大基地、從小菜籃走向大市場、從小生產走向大產業的三大轉變。
強化基礎,推進了基層建設。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注重村級組織的作用發揮,全面加強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民主管理制度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健全了村便民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硬件軟件設施,有效提升了農村基層民主決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規范化、民主監督制度化的水平,對提高農民群眾的民主素養和文明素養,促進鄉風文明,為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和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