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家里的廁所改建后,蒼蠅蚊蟲少了,滿院子的臭味也沒了。現在,我們也能和城里人一樣,用上這種衛生、干凈、漂亮的廁所,真是太好了!如今我們村的環境不知道比以前好了多少倍呢。”昨日,白龍橋龍蟠村里第一批改廁的老人們高興地對記者說。
呂巧萍家改造過的廁所,用的PVC塑料扣板吊頂,墻壁貼著磁磚,安裝有沖水水箱,鑲嵌在水泥地板里锃亮的白色陶瓷蹲便器把環境襯托得更加整潔衛生。整個空間幾乎聞不到異味。“在我們村,像呂巧萍家這樣使用衛生廁所的戶不少。”龍蟠村支書徐軍民說,大力推廣衛生廁所改建,使得人畜分離,農村飲用水衛生得到保障。
“修建廁所不僅環境衛生得到改進,衛生觀念也改變了。”這是許多村民的心里話。村里剛宣傳推廣無害廁所的時候,村民都不愿接受。大家習慣了戶外方便,覺得在家里建廁所是把臭氣鎖在屋里,因而不愿接受。“那時村里的干部和黨員主動帶頭改建自家廁所,村民們看到改廁的好處后,才慢慢接受。”徐軍民說。
到村里逛一圈,記者發現基本上每家每戶都修了新廁所,不少人還在廁所鋪上了地板磚,安裝了熱水器,洗澡間、廁所一體化,跟城里的衛生間沒什么兩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城鎮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儲糞池密閉,不滲不漏,無蠅無蛆,糞便經過混合發酵、殺菌處理。也就是說,在建設好衛生廁所的同時,也搞好糞便無害化處理,有效地保護了水資源。從蚊蠅滋生、臭味刺鼻的老式旱廁,到干凈整潔的衛生廁所,農村改廁工作讓越來越多的村民改變了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慣。
如今,政府還會發每戶300元的補貼用于支持幫助農家改廁,群眾支持和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村民的衛生意識逐漸提高,家里蓋房子,首先考慮的是廁所建在哪、怎么建。農村改廁作為一項提高農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民心工程,對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農村衛生的改善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據白龍橋鎮農村改廁工作人員介紹,為保證農村改廁工作有效開展,白龍橋鎮結合村莊整治、污水治理等工程,以點帶面,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讓“農村改廁”成為黨員干部的“責任田”。通過制定實施方案,分解任務,進一步推進改廁工作的具體落實,今年結合實際,在龍蟠、鄭陽、古方一村等9個村1860戶家庭實施了公廁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