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代表、商務部部長陳德銘10日在北京接受中外記者集體采訪時指出,在國際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中國外貿的增長速度仍快于世界上絕大部分經濟體,在國際市場份額中的占比不僅沒有下降,還略有上升。
今年1-9月,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6.2%,但9月當月出口增長9.9%,10月出口增長超過了11%。陳德銘說,中國外貿“呈緩中趨穩的態勢”。
國家統計局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9.6%,連續第二個月反彈;月初公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2%,繼9月份止跌回升后重到臨界點(50%)之上;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7%,是連續33個月來新低。
“這些數據說明,中國前一階段采取的穩增長政策成效正在顯現。尤其是CPI的持續回落,更增添了宏觀調控政策的空間和靈活性。”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郭杰說。
十八大代表、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10日表示,8月份以后,中國經濟增速下滑趨勢已經得到遏制,企穩跡象更加明顯,我們完全有信心實現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在一系列穩增長措施的推動下,中國經濟正趨向“筑底企穩”。但若著眼于更長遠的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道路上仍然面臨多重挑戰:國際形勢復雜嚴峻、外部需求持續低迷、國內企業經營困難不斷增加、實體經濟依然不振、提振內需困難重重……
接受采訪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框架下,必須繼續穩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同時通過發展和改革的手段在阻礙經濟發展的領域“攻堅克難”。這也正在成為中共的共識。
擘畫中國未來五年或更長時間發展藍圖的中共十八大正在此間召開。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這些表述說明,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中共執政的重要任務。只有完成這些任務,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說。
王一鳴認為,中國經濟存在的最主要問題還是體制性和結構性的,因此政府調控不要過分強調短期政策,而要依靠科學發展、深化改革、結構調整來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這些建議已經在十八大報告中得到體現。報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還部署了四個“著力”和五個“更多依靠”。其中,四個“著力”包括: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
五個“更多依靠”包括: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
報告還“圈定”了重點需要改革的領域,譬如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機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等。
“這些著力、依靠、加快、深化的領域,實質上圈定了中國經濟未來五年或更長時間的發展和改革重點,它們就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王一鳴說。
觀察者認為,雖然十八大報告對經濟領域的改革和發展的部署比較具原則性,但從前一階段采取的系列措施看,以改革的方法破解經濟難題在中國已經處于“進行時”。
張平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調整經濟結構。在這方面我們取得了重要進展。在需求結構上,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2011年和今年前9個月,內需的拉動作用已經超過了105%,其中消費拉動的作用已超過投資。
“我們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包括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管理粗放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加以解決。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求,抓好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方面邁出更大步伐。”張平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