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里曾是一個碼頭,來往的船只和客商絡繹不絕;這里曾是商業中心,米行、布店、鹽行、理發店、茶館、寺廟、警察局和稅務局,都見證了這里曾經的繁榮興盛——
米行街位于洋埠鎮洋埠村,長約400米。由于它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所以當地人也叫它“老街”。這一天,我們來到這里,一同尋找老街上的那些回憶。
歷史上的洋埠村是衢江的重要碼頭,水運業十分發達,來往的商船和客船絡繹不絕。正是這樣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米行街上百年的繁榮。
“以前這里有很多家米店,因此這條街也就取名為米行街。”據住在街上的胡成富老人介紹,在明清時期,洋埠就被外人稱為“糧倉”了,老街最多的店面就是米店,一條街上就有幾十家。不僅如此,借助水路交通便利的優勢,這里的大米銷往杭州、富陽、桐廬、蕭山和紹興等地,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米商。
除了米店,林立的茶館也是老街的另一道風景。那時的茶館是商人和村民當時最喜歡去的地方,商人們在那里談生意,村民們在那里嘮家常、聽說書。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老街上還有20多家茶館,但到了現在,街上僅剩下3家茶館。
12年前,村民金新雪家的茶館就開業了,現在和老街上僅有的3家茶館一樣默默地開著,不招攬生意,不提供茶點,僅僅向茶客收取一點點茶費。“以前還能聽說書,茶館里有上百人,現在只能看看電視、聊聊天了,也不再那么熱鬧了。”對于茶館前后的變化,金新雪感觸頗深。
除了米店和茶館,老街上還曾有多家的布店、鹽行、理發店和一座寺廟。“那時,寺廟里的香客是一批接著一批,很是熱鬧。”胡成富告訴筆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寺廟也慢慢地變得破舊,最后也由于種種原因被拆除了。
到了民國時期,老街的商業進一步得到發展,為加強對老街的管理,當時的政府在老街上建起了專門的警察局和稅務局,負責老街商業運轉的治安和稅收工作。可見,當時的老街是多么繁華與昌盛。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陸路交通以其便捷性漸漸取代了水路交通,碼頭也漸漸衰弱,只留下僅有幾家店鋪。
現在,老街上的理發店僅剩3家,徐基有的理發店的就是其中一家。走進徐基有的理發店,筆者發現,理發店依然保持著原先的面貌。在理發臺上,擺放著很是簡陋的理發工具,梳子、剪刀、剃刀、電動剃須刀,所有的東西都理得整整齊齊。一把座椅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了,扶手被磨得銹跡斑斑。一個鐵臉盆也被補了一次又一次,上面貼滿了補丁。
“我開這家理發店已經50多年了,是3家理發店中開得最久的一家。”徐基有告訴筆者,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就跟著父親學習理發,到了現在,他的手藝變得更加精湛了。正是因為這樣,很多人還是會來到他的店里,叫他幫忙打理頭發、刮胡子。
“他們都是老顧客了,來自全鎮的各個村。”提起這些老顧客,徐基有心里充滿了感激,“多虧他們的照顧,我的店才能開到現在。”
今年59歲的胡建軍在老街上開了一家饅頭店,這也是老街上唯一的一家饅頭店。“做饅頭的手藝是我岳父傳給我的。”20多年前,胡建軍便向自己的岳父學習如何制作饅頭,并跟著岳父一起打理饅頭店。
“本來是可以把店搬到新街那邊去的,但那邊店面太小,沒法做。”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店鋪都搬離了老街,但胡建軍的饅頭店卻依然堅守在老街上,“生意也比之前難做了,主要是老顧客還常來我這里買饅頭。”
老街曾經的繁榮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這其中包括來自江西省的客商。他們來到這里從事面食生意,包括面粉店、拉面館和餛飩館。慢慢地,制作拉面、餛飩的手藝從這里傳開了。現在,洋埠的拉面在金華一帶也小有名氣。
現在,老街上的老人漸漸逝去了,年輕人漸漸離開了這里,到外面定居、工作,老街也變得更加安靜,理發店和饅頭店的生意也變得冷清,但那些老顧客和老一輩們依然沒有離去。對于他們來說,老街上有他們永久的記憶。
胡成富老人退休前是一名老師,常年都住在城里。退休后的他,和老伴從城里搬回了老街,一住就是20多年。回到這里后,老人開始迷上了畫畫,尋找這其中樂趣。漸漸地,屋里也擺滿了自己的作品。除了畫畫,老人還在屋前屋后種滿了各種花草。
“每天種種花、除除草,生活樂無憂。”對于胡成富來說,在老街的生活讓他感到非常快樂和充實,“感到快樂的另一個原因在于,這是我的家,能找到一種歸屬感。”
“我的房子是我的太爺爺傳下來的,現在都快有100年的歷史了,這可是寶貝。”在村民張寶明老人眼里,自家在老街上的老房子就是“寶貝”,自己對老房子也很有感情,“畢竟出生在這里,這里是我的家。”
和胡成富、張寶明一樣,很多老人都不愿離開這里,老街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家,一個記憶深處未曾老去的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