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功能的汽車
![]() |
在不少攤位上,記者見到了很多“忙碌”的汽車,交流會前一天夜里,攤主們就將車子停進攤位,將貨物整齊地擺放在車頂、車后備箱蓋、車發動機蓋上,小汽車就變成了臨時的“貨物展示架”,到了夜里,收拾完貨品,小汽車又成了攤主們不用花錢的旅館“單人間”。在狹小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物品功用,成了交流會現場來自全國各地攤主們的獨特技能。一位年輕的服裝攤主姓李,來自河南開封,在老家開了一家網吧,趕在交流前一個星期,他開著自己的小車,跟著當地“職業”趕集人,驅車1000多公里,耗時10個多小時來到金華,吃住都在車上,“今年是我第一次趕集,不求賺多少錢,只是為了出來見見世面,就當是‘自駕游’。”
最忙碌的攤主
![]() |
各種餐飲小吃、娛樂游戲、農用物資等攤點遍布各處,各種商品應有盡有,令人眼花繚亂。攤主鄭國良是一名篾匠,他一邊現場編制,一邊吆喝做生意,成了交流會當天最忙碌的攤主,恨不得多生出幾雙手來。“這樣趕物質交流會已經第六年了”,鄭國良告訴記者,從十六歲開始跟著篾匠師傅學手藝,一干就是三十年。攤位上的竹制品都是自己編制,生意一直都不錯。現在做篾匠的手工藝人已經不大多了,但很多人想買一些傳統的竹制品。運來的20套蒸籠,交流會第二天就賣完了。“用米篩放包好的湯圓最好了,超市里沒有賣,今天正好讓我買到了。”鄭陽村的汪大媽心滿意足地說。一旁的王水根正在挑選里面鑲著鋁片,外面用竹子編制而成的小籃子,記者上前一問,他笑呵呵地說:“我給老母親買一個,中間放上炭火,用來暖手。”
最地道的美食
物質交流會的第三天,天空中飄著細雨,人們的熱情絲毫沒減,現場仍舊人來人往。“雞子馃,雞子馃,好吃的雞子馃。”街的一頭攤主徐大姐正在叫喊著。來自蘭溪市女埠村的徐大姐告訴記者,早晨六點半就開車趕往白龍橋,一上午已經賣了兩百多只雞子馃。整齊碼放的一個個皮薄酥嫩的雞子馃,就已經令人浮想聯翩了。“老板,來個雞子馃。”“好嘞”。只見徐大姐動作嫻熟地拿起一個雞子馃,包好遞給顧客。濃郁的蔥香襲人,細細咀嚼,肉質滑嫩,油而不膩。肉香、蔥油香包裹著雞蛋,咸中回味著香。一旁的顧客品嘗著雞子馃,一邊還問徐大姐雞子馃的制作工藝,笑著說:“終于吃上地道的雞子馃了,真是名不虛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