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村支委到村主任,再到村書記,吳國成為馬淤村服務了40多年,不僅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更為大家打造了一個文化氛圍濃郁、環境優美的家園。
馬淤是個純農業村,一直以來,吳國成帶領村兩委,積極引導和鼓勵村民發展特色農業,在村里成立了田藕、花卉苗木等協會,通過協會關注優新品種。在了解到優新品種后,村里會組織協會成員前去考查,先小范圍引進種植或養殖,再擇優向全村村民推……這一做法,讓村里的特色農業有了很好的發展,村民經濟收入不斷提高,如今已達到年人均7000余元。
物質生活富裕了,人們自然開始關注自身的精神需求。吳國成認為,真正的文化活動不占領農村,歪風邪氣就會大行其道。他為此進行了多方努力,全力促成區詩詞楹聯協會和本村結對,復興了村上的“賽詩會”,又陸續成立了村級舞龍隊、威風鑼鼓隊、舞蹈隊等多支文體隊伍,逐步恢復了馬淤耕讀古風的良好傳統。2006年,馬淤村被評為市級文化示范村。
吳國成還十分重視村莊規劃發展,頗有遠見的他,早在2002年就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村景規劃。在全村黨員干部齊心努力下,該村于當年完成了整村土地重新調整,借機托浮了規劃為新區范圍(宅基地)的所有土地。這一舉措,讓馬淤在村莊發展上獲得主動。如今的馬淤村,不僅沒有違章建房現象,還多了許多美麗的“景觀”,如公園型的休閑廣場、美麗的新社區大樓、造型別致的路燈、文化宣傳牌等等。
而更讓馬淤村民津津樂道工程是該村的環村溪——漁溪改造工程。有村民回憶:“以前馬淤‘滿大水’很有名,年年都要遭洪災,最多的一年村里發了七次洪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00年,吳國成下決心對漁溪進行改造。經過他的多方努力,該工程得到了政府部門,特別是市水利局的重視。最終,該工程征地130多畝,使10多米寬的漁溪“變身”為50多米寬的“大河”,摘掉了馬淤“大水村”的帽子。同時,為了方便村民過溪勞作和出行,吳國成還多方籌資,新建了10米寬的漁溪大橋。
“不過,2011年漁溪又發了一次大水,我因此發現,漁溪的改造還不夠徹底。今年‘兩會’我準備提一提漁溪進一步改造的事,希望能促成工程上馬,讓漁溪沿線的各村莊農戶都能完全放心。”吳國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