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葉紅花的山茶樹之間,穿行著一條來自婺城區羅店鎮后溪河村的竹節龍。它有著綠色龍翼、紅色龍鱗、黃色龍腹、黑色龍紋,組成蜿蜒20余米長的龍身,搭配瞠目張須、氣勢不凡的龍頭,再輔以黃燦燦的佛手燈、紅艷艷的茶花燈、傳統造型的牌燈……這樣一幅美麗大氣的“茶鄉龍舞”圖,在今年金華市慶元宵文化活動中頗出風頭,市民觀者如潮。事后,記者采訪得知,這個“竹節龍”已有近一百多年歷史,而它的發明和傳承就源于后溪河。
在這個山花爛漫的季節里,記者見到了后溪河村村民何忠爐,它就是“茶鄉龍舞”(竹節龍燈組)的主要制作人。何忠爐今年已經78歲了,雖然是爺爺輩,可他面對記者時依然有些拘束,他說:“竹節龍的淵源,聽說和金彩蘭(村里另外一位老年村民)的祖宗有關,具體情況我并不太清楚。不過,真要說起來,我和金彩蘭勉強稱得上是竹節龍制作工藝的第三代傳人!
竹節龍 從百年前的后溪河起舞
84歲的金彩蘭,因為疾病,腿腳都已經不太便利,多數時候躺在床上。當記者和她說起竹節龍,她卻立即來了興致,思路也很清晰:
我的親生父親姓金,他去世后,母親改嫁到后溪河,我就跟著過來了。那時候,我大概只有五六歲吧。我的繼父很寵我,從小經常給我講故事,都是一些真人真事。繼父講的最多的,就是何正瑞祖宗的事,而我們村的竹節龍,就是正瑞祖宗手上做出來的。
很多人都要叫正瑞祖宗“太爺爺”,但具體輩份我已經搞不清楚了。當時,他是后溪河的首富,養著一大幫長工。我繼父說,有一年,正瑞祖宗做整壽,可能是50歲,也可能是60歲,家里的長工決定給他舞龍助興。當時民間舞的龍都是板凳龍,長工大多會一點木工活,準備做條新的板凳龍。那時候,正巧有個手藝師傅住在正瑞祖宗家,做一些竹簸箕、籮的修補,編制新竹席之類。當時,后溪河后山有一片竹林,都是正瑞祖宗家的。因為家里正做竹編工具,正瑞祖宗吩咐砍了一大堆竹子堆在家里。而要做木制的板凳龍,需要大家上山砍樹備料,這就讓幾位機靈的長工動起了腦子:能不能用竹子做條龍呢?
一開始,長工們偷偷用竹子按板凳龍的樣子做著試了試,結果竹子易裂,接榫位置總是做不好。這事被正瑞祖宗知道了,不但沒有罵長工浪費材料,還笑瞇瞇地說:“好,好,竹子做龍輕便,你們干脆別做板凳龍了,換個樣子做吧!币宦爾|家支持,長工們更來勁了,和那個竹篾師傅又是討論,又是試驗,最后想出了用竹圈圈做龍身骨架的辦法。據說,一開始的時候,他們直接在一個接一個的竹圈圈上包紙皮,結果紙皮一破,龍就斷了。后來,一看正瑞祖宗的壽誕馬上到了,就狠狠心改用布包了龍身,還想著舞過龍后再拆下來做衣服。那時候,用的都是土布,很厚重,龍身里雖然點了蠟燭,可透光度不好,晚上舞一點也不亮堂。舞龍的時候,有幾個長工動作大了些,“呲啦”一聲,布破了一個大口子,還好龍身沒全斷開,只是之后大家不敢再用力,只能意思意思地在村里舞了一個來回。事后,正瑞祖宗還算開心,但也覺得這個竹節龍還需要改進。過了幾天,他突然叫來幾位做竹節龍的長工,讓他們把所有龍身上的竹圈圈先用繩子一段一段連接起來,然后再包上紙皮。就這樣,一條比板凳龍輕便、靈巧,又同樣耐用的竹節龍誕生了。
以后很長一段時間,舞竹節龍成了后溪河村慶元宵的保留節目,甚至附近鄉鎮村莊有村民特意趕到后溪河村,向正瑞祖宗借竹節龍給長輩做壽時舞著鬧一鬧,也有人學著自己新做一條竹節龍的。
依葫蘆畫瓢 第三代制作者自學成才
自學做花燈、龍珠的金彩蘭
金彩蘭回憶,自己小時候,家里的閣樓上就有一條很破舊的竹節龍,據說已經不是正瑞祖宗手上做的那一條,“好像是正瑞祖宗家長工的子女后來制作的”。也因為這個說法,金彩蘭和何忠爐都自認,“自己勉強稱得上是竹節龍的第三代制作傳人”。
據金彩蘭的同齡人介紹,金彩蘭從小很聰明,也很手巧。而金彩蘭自己回憶,小時候,她對于那條長長的、破舊的竹節龍沒有太大的興趣,卻對舞龍時配合使用的那件花燈、龍珠異常著迷,“覺得那些花燈造型很漂亮、龍珠很精致”。
經常把玩花燈、龍珠,金彩蘭忍不住對它們比較破舊的地方進行了修修補補,后來干脆照著樣子開始自己制作。一只又一只花燈,從七歪八扭到精致美麗;一個又一個龍珠,從里面的珠子怎么也不會轉,到轉動靈巧……金彩蘭靠著祖宗留下的實物,自學成了竹節龍燈組中,花燈、龍珠的制作傳人。
令她引以為豪的是,30多年前,金華曾舉辦過花燈制作比賽,正是她制作的牡丹花燈奪得了頭籌。她告訴記者:“當時,金華有個地方的牡丹花燈非常有名氣,人人都說做的精致、漂亮。我有心和那里的牡丹花燈比一比,所以也用心制作了幾盞牡丹花燈,中間紅、外圈綠,中間點上蠟燭……最后,評委和觀眾都說我做的牡丹花燈更漂亮。”
遺憾的是,金彩蘭老人如今手腳不便,已無法親手制作花燈和龍珠。
自學做竹節龍的何忠爐
而何忠爐的竹節龍制作傳人身份,與金彩蘭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拔倚r候見過金彩蘭家的那條舊‘竹節龍’,只是后來時間久了,那條龍就不見了。從解放前到解放后,有很長時間,大家為國家發展、為生活奔波、忙碌。沒有人有心思舞什么龍燈,直到80年代。”何忠爐回憶,改革開放后,大家的生活漸漸好轉,一些農村娛樂項目開始復蘇。春節的時候,有村民提出,“元宵也該弄條龍舞一舞了”。于是,有點年紀的村民們開始懷念曾經在十里八鄉傳出名氣的“竹節龍”。
因為何忠爐從小手巧,竹木制品、泥塑之類的工藝品大多難不倒他,村里便找他幫忙,“再做一條‘竹節龍’起來”!皼]有樣品,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呀!”何忠爐為難了。最后,經過多處打聽,他得知當時乾西鄉有個村子里還保存著一條“竹節龍”,而那條龍“正是照著后溪河的‘竹節龍’制作起來的”。何忠爐和村干部一道,跑到那個村子,好說歹說借來了那條“竹節龍”,接著依葫蘆畫瓢,他制作了人生中第一條“竹節龍”。這條“竹節龍”,龍珠、花燈、牌燈等配件則由金彩蘭制作。
去年元宵,后溪河人準備舞“竹節龍”的時候,發現那條“竹節龍”歷經幾十年風雨,已經顯得破舊不堪,“不再具有修補的價值”,更令人心疼的是,配件中最難制作的龍珠已完全損壞了。在村民們的提議下,去年,何忠爐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在村里一些大媽、大爺的幫襯下,重新制作了一條“竹節龍”。這條龍,就是前文提到的“茶鄉龍舞”圖中的“竹節龍”,被作為婺城區非物質遺產的龍燈燈組,參加在金華市人民廣場舉辦的慶元宵文化活動。
何忠爐說:“這條新的‘竹節龍’,龍珠、花燈等配件也是我制作的。為了能做好最難的‘龍珠’配件,我多次向金彩蘭請教,她也很耐心、仔細地給我講解了制作方法。可是,因為她不能動手示范,我最終沒能做出里外兩層,而且里層可以靈活轉動的龍珠,只能做一個外觀精致一些的單層龍珠湊數!彼擔心:“村里的年輕人對做龍燈都沒什么興趣,找人幫忙也只能找那些年紀大的人,我今年已經78歲了,如果再沒人學‘竹節龍’的制作方法,它會不會就此失傳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