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說說咱地道的湯溪菜
“龍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自,遠望盡如蓮花……其峰際復有巖穴,外如窗脯,中有石林……”在史學大作《后漢書·郡國志》里,九峰山的神韻被勾勒得如此有味道。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有味道的不僅九峰山的神韻,還有古鎮湯溪的農家院落,因為這里不時會飄出純正的“農家味道”。
在這個安靜的生活了千余載的古鎮里,雖然菜品經歷了無數的變身和演繹,但其沉淀出的特有風味卻深深地刻在湯溪人的舌尖上,一如古鎮百姓的質樸與勤勞、姑蔑文化的豐腴和深邃。大自然對湯溪的恩賜亦是豐厚。溫暖的季風、充足的水份是這片土地的乳汁,地處金衢盆地的優越位置則是湯溪的搖籃。勤勞的湯溪人在這樣暖和的土地上,收獲著大自然回饋的豐富物產,傳承豐富創新著古老燦爛的湯溪菜文化。
味道悠久濃郁綿長
古湯溪縣,特別是金西三鎮是古老的農耕地區。他們多以湯溪人自居,擁有相同的農耕文化、飲食習慣和民俗風情。盆地潮濕、多霧的地理氣候,故多用煎炒烹飪,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較為突出,菜肴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艱苦的生產條件,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飲食略偏“咸、油”。
地道的湯溪菜味道濃郁、香辣可口、土味十足,秘密在于燒菜的時候要放足蔥、蒜、姜等配料以及湯溪特有的白皮辣椒。有老湯溪人說正宗的湯溪菜源自客家菜,又咸又辣又油,都離不開一個“腌”字和“鹽”字。約300年前,清康熙至乾隆年間,一大批福建人帶著他們的勞動工具遷到湯溪,到山上種植靛青,待到十月成熟后再運回福建染坊做染料。常年以往,這些福建人也在湯溪安了家,并繁衍后代。
因而也有人說,正是這批福建祖宗把福建客家咸咸辣辣的飲食文化帶到了湯溪,相同的農耕文化相容,融合湯溪盆地氣候下豐富獨特的物產,幾百年來,形成了今天以“濃、土、鮮、咸、辣”的湯溪菜。
經過500多年的歷史沉淀和時間風化,湯溪人就地取材,形成了味道濃重鮮美、原料充滿鄉土味的湯溪菜。其中有名的經典菜有蔥花肉、爛菘菜滾豆腐、農家豆腐干、湯溪湯圓等湯溪老味道。這些老味道并不隨著時間而消失,在如今繁華市區的街頭巷尾和小鎮上,隨處可覓湯溪菜的蹤跡。
湯溪菜濃郁但賣相一般,適合需要進行農耕勞作的田間老百姓。但它的難點全在選料、做工和火候上,這全憑廚師精妙的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