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崧菜滾豆腐
![]() |
湯溪地處偏僻之地,但當地盛產一種白菜叫“高腳白”,高桿寬葉,肉質肥厚,是蔬菜中的佳品,湯溪人一般是大面積種植,一直吃到入冬也吃不完。下雪之際,聰明的婦女們便把這些肥美蔬菜放進一個個陶器罐子里,腌制起來制作成咸菜,湯溪人稱之為腌雪菜。
雪菜腌好后,善于持家的湯溪婦女便一層一層往下掏,吃一層,掏一層。腌菜在陶壇里時間久了就會發霉變爛,婦女們覺得倒掉又可惜。這可怎么辦呢?這時,有一戶正在燒菜的人家發現沒有鹽了。鹽在當時是金貴物品,不易買到。聰明的巧媳婦想到了一個辦法,用陶壇里剩余的爛咸菜和老豆腐放在一起燒煮,以豆制品的鮮嫩掩蓋爛咸菜的臭味,再放上點白皮辣椒,沒想到味道會這么鮮美。
這樣一燒,半個村子的弄堂里幾乎都聞到了爛咸菜的臭味,人們紛紛趕到這個媳婦家里看個究竟,看熱鬧的四鄰拿起碗勺,搶著喝了起來。一傳十,十傳百,從此形成了湯溪的一道名菜。“爛崧菜是個寶,聞著臭,吃著香,小孩吃了不生痱,療瘡涂上也會好”,后來,人們還發現,只有白菜梗變爛的爛咸菜味道最好,“厚大高腳白”是人們首選的白菜。
豆腐肉圓
![]() |
眾所周知,有一出婺劇叫做《僧尼會》,這是一出人們百看不厭的經典劇目。傳說該故事發生在婺城區羅埠鎮的“雌雄山”上。從前羅埠地方有兩座山,一座叫和尚山,一座叫觀音山,兩山只隔著三十來丈寬。和尚山有個“碧桃寺”,寺里住著五六個和尚;觀音山有個“仙桃庵”,庵里住著五六個小尼姑。和尚山有個小和尚和觀音山上的小尼姑蠻要好,小尼姑上山種菜,小和尚便替她挑水澆菜;小和尚到塘埠頭洗衣服,小尼姑就趕去幫他洗。日子頭一長,兩人心里有點意思啦,又不好說出口,只好在山上、溪邊嬉笑取樂。兩座山的山神爺看見他倆天天都這樣,心想神仙都難免思凡,何況是凡人呢。索性好人做到頭,把兩座山來個日分夜合。從此,兩座山便叫做“雌雄山”。洪武皇帝打天下時曾經路過這里,知道這兩座山會日分夜合,便罵起山神老爺來:“你們兩個孽畜,竟敢做出傷風敗俗、不成體統的事情來。從今日起,兩山不能合并,中間用溪隔開,不準架橋,違者要抽筋。”山神爺見真命天子發火了,連氣都不敢透一聲,把和尚山往東移,將觀音山向西移,中間隔了一百廿丈,還開了一條五丈寬的溪,就連獨木橋都不敢搭。
可是,洪武皇帝能拆開日分夜合的山,卻偏偏拆不開小和尚和小尼姑的情分。他們心想:“你當皇帝能有三宮六院,和尚、尼姑就不是人啦?”清明節期間,他們看見村里一對對夫妻上山祭祖,腦子里有了辦法。第二天一早五更,他們分別脫去百衲衣,扮作祭清明的人,一起逃下山來。到了溪邊,小和尚不怕刺骨冰冷的溪水,拖鞋就把小尼姑背在背上。深一腳淺一腳踩著石頭過河。
之后小和尚和小尼姑成為了一對夫妻。和尚尼姑平時吃素,而豆腐是最好的食材。還俗后開了葷,于是葷素搭配研究出了豆腐肉圓這道菜。此菜口感滑嫩、湯汁醇厚,回味無窮,在嘴里又滑又燙,感覺如同和尚背著尼姑過河,踩著又滑又深的溪水趟河。和尚尼姑每吃著這道菜就會會心地笑個不停,感人的愛情故事與這道美麗的菜肴廣傳婺州大地。
主要原料:
豆腐、肉末、番薯粉
制作工藝:把豆腐和肉末加上番薯粉,團成小肉丸了放入開水中煮熟,起鍋裝碗撒上蔥花即可。
湯溪雞蛋面
從前湯溪有戶人家很窮,平時幾乎拿不出什么好吃的來。因為家窮,丈母娘家也看不起他,盡管女兒女婿多次邀請,但岳父岳母一次都不上門做客,這讓女兒心里很難受。
有一次,岳母思女心切,就瞞著岳父偷偷一個人來看女兒。這下把女兒樂壞了,想張羅著給母親做點好吃的。可是,她在家里找來找去,只找到半碗番薯粉,就再也沒有啥好東西了。可是,這半碗番薯粉也做不出什么好吃的啊!女兒心里是又急又愧,這可怎么辦呢?這時,家里的老母雞倒是很爭氣,正好下了個大雞蛋。
有了雞蛋,聰明的女兒想出了個好主意。她先把雞蛋敲到碗里,然后抓兩把番薯粉,加水調成糊狀,然后下鍋煎成一張圓圓的薄餅。可是就一張雞蛋餅未免太寒酸了,她就把薄餅切成細條,這樣雞蛋面的味道就出來了。比普通面條更勁道,而且湯汁鮮美,即可當菜又可當點心,母親吃得滿臉通紅,贊不絕口。從此湯溪雞蛋面也揚名當地,成了招待客人的主要美食。
主要原料:
雞蛋,普通家養雞產下即可;
淀粉:當地農家主產的番薯,提煉加工而成;
配料:瘦肉二兩;
作料:蔥、蒜、姜、辣、料酒;
烹飪工藝:
1雞蛋與淀粉加水調成糊狀,下鍋煎成薄餅;薄餅切成一指寬細條;
2鐵鍋燒熱,放入菜油少許,將瘦肉入鍋猛火煸炒至變色,加入湯水一碗半左右,水燒開后,將雞蛋面下鍋煮沸,加入料酒、蔥、姜、蒜、辣等作料,然后起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