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論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整治工作
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水,能直觀地折射出這個地方產業層次的高低、產業轉型升級的程度。眼下,隨著“浙中水鄉”建設的力度加大,充分說明了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在保護水資源工作上的努力,從中也可以看出,治水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諸多關聯因素,以治水為突破口推進轉型升級,打造婺城經濟升級版,已經勢在必行。
浙中水鄉,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但在加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河流受到污染,水質性缺水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不利,也成為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信號,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迫在眉睫。當前,我省正面臨著水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兩大困境,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于全國人均水平,加上長期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嚴重污染了水環境。盡管婺城的水質還處于優等狀態,但由于水源涵養功能區內有大量養殖場、鋸板廠、洗砂場存在,對這些水源污染的隱患如果不注重整治,勢必會引發水源污染面的擴大,從而給市區76萬人民的飲用水源造成危害。
治水,不能就水說水。治水與經濟轉型緊密相連、相互制約。在很大程度上,經濟轉型升級成功與否決定著水環境綜合治理的好壞。現在的水體狀況很復雜,水中污染物成分較多,有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生活污染等,單靠技術層面的治理顯然無法奏效。必須從源頭上把好項目準入,淘汰落后產能,建好污水管網,實現生豬減量提質;從根本上改善婺城的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要從產業結構調整的源頭上下功夫,把治水作為倒逼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徑,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治理好水源污染。
以治水為突破口推進轉型升級,是當前婺城發展的必然要求。空間要素問題、環境容量問題,已越來越突出地成為經濟發展的攔路石,以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涸澤而漁”式發展道路顯然走不通,這也迫使我們必須反思過去,必須尋求新的發展路徑。以治水為突破口,可以倒逼引進項目向“高投入、高技術、高稅收、低能耗、低污染”轉變,實現“綠色驅動”;倒逼企業加快推進清潔生產和集約發展,實現空間上的“騰籠換鳥”、生產上的“機器換人”和產品上的“升級換代”;倒逼農業生產模式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畜禽養殖業要實行控制性發展,注重在減量提質上下功夫,切不可盲目無序,給水源污染造成危害。因此,也只有轉型升級有了實質性進展,治水工作才會伴隨轉型的步伐拾級而上。總之,沒有轉型就沒有治水,不去轉型就治不好水。
水與發展,休戚相關。將治水包含于轉型升級之中,通過加快轉型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兩者相輔相成。以治水倒逼轉型,以轉型實現治水,山青水碧、河道清澈的美景一定會回到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