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內需要關停轉遷的畜禽養殖場和鋸板廠已經全部簽訂關停協議,“治水”攻堅戰順利邁出了第一步。庫區群眾的全面簽約,是對治水重大意義的認可,是對補償和獎勵政策的認可,是對鄉鎮干部公心辦事的認可。但治水是一項巨大系統工程,涉及庫區群眾切身利益,不僅要治得成,更要控得住,還要管得好。要想污染不返潮,就要實現基本生活有保障,替代產業有出路,創業致富有門路。
保障基本生活,政府要擔責。在當前各級黨政機關大力推進“水缸”治水的環境下,部分庫區山民生活受到一定影響,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等的訴求日益高漲。對庫區山民的這一呼聲,政府一定要聽得見、想得到、照顧得到。一方面,我們要強化財政的統籌能力,整合各類政策、資源,在加快基層醫療衛生組織建設,推進統分結合的新型養老體系方面做文章,通過政策傾斜、資金補助等方式,提升公辦、公助的醫療衛生和居家養老服務水平,促進庫區生活條件改善,提高基本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區政府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庫區群眾角度想問題,積極爭取生態補償機制的普惠政策,盡快推動市級財政資金通過生態補償機制擴大山區群眾受益面。
發展生態產業,政府要引路。婺城有457.7平方公里的山區,有13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發展生態產業,前景十分廣闊。在原先庫區山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下,政府要著力加強引路工作,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一是積極引導庫區山民在思想上從“消耗開發”向“保護開發”轉變,改變原來依靠輸出初級資源、低端產品的陳舊方式,轉而通過輸出生態產品、綠色產品、有機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積極引導庫區山民從“就地生產”向“異地生產”轉變,要通過建平臺、建市場等方式,在山外開辟生產發展新空間,通過將集聚發展、規模生產的優勢發揮出來,提高下山生產的吸引力。
加快山民致富,政府要扶持。庫區山民是為“美麗金華”建設作出了巨大奉獻的人,幫助他們發展致富,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一是要加強政策傾斜。對下山移民,涉及兩處移民安置點建設的,凡區級收取的各項行政性規費,一律予以減免。對下山移民自主創業,還要在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保障下山移民在創業階段起好步。二是要加強要素保障。要建立山區產業發展平臺,就必須要有規劃引導,有土地指標,有項目資金,相關部門要積極向上對接爭取,加快木材加工基地等項目前期工作,通過山上生態種植、山下精細加工的方式,形成山上山下聯動發展的格局。三是要做到生態開發。山區資源得不到開發,山民致富就難以實現。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逐步推動山區資源開發利用。要通過科學規劃,環保設施先行,集中規范經營等方式,積極發展適應山區生態、綠色、環保的產業,真正實現產業富民、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