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自己所在村莊擁有怎樣的悠久文化?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所在村莊有過哪些歷史名人?還有誰在關心自己所在村莊的精神文明該如何傳承?如今,婺城區羅店鎮就有這么一個村子,正積極尋根溯源,希望將村莊的歷史以及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展示出來,既弘揚孝道,提升村莊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還能將華夏文明之精髓發揚光大,世代相傳。
這個村子就是羅店鎮后溪河村!今年上半年,婺城區啟動了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后溪河村成為我區首批28個將在今年計劃打造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村之一。日前,記者走進該村,與村支書何寶平對話,感受到了該村歷史悠久和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見識了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前世——盤溪村
后溪河村,古名盤溪村,因發源于北山深處九龍村的盤溪,潺潺盤村而過,故得名。盤溪以何姓為宗。早在唐武宗會昌三年,何淳從山西高平遷居金華旌孝門,為婺州何氏始遷祖。至南宋年間何淳第十二代子孫何松(字伯固)從旌孝門遷居盤溪,成為盤溪之始遷祖。至今盤溪何氏已至三十代。
盤溪何氏及其后人,名家輩出,這應該是最值得后溪河人自豪的一件事了。自盤溪始遷祖何松始,盤溪何氏在宋、明兩代就出過9位官員,其中有2位曾官居正二品戶部尚書。二十世紀以后,何氏大家同樣不少,既有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也有蜚聲海外的學者、教授,更有受國人尊崇的愛國人士。
據了解,從成就和影響力來說,最突出的應該是南宋何基先生,后溪河人對此深以為然。據史料記載,南宋時期,金華一下子出現了五位儒學大家,其中,呂祖謙與朱熹、張栻齊名,同被尊為“東南三賢”;何基、王柏、金履祥和許謙則被稱為“北山四先生”。何基是“四先生之首”,師從朱熹女婿黃干,但其儒學之道“雖一本于熹,然就其言發明,則精義新意愈出不窮”。可見何基本人在儒學方面,有其個人的創新和發展。有學界認為,正因為金華在南宋時代出了大儒呂祖謙、“北山四先生”,明代又出了大儒章懋,而且他們所推儒學之道與孔、孟之儒學一脈相承,這才有了金華“小鄒魯”之稱(注:鄒是孟子的故鄉,魯是孔子的故里,“鄒魯”意即大儒的故鄉,儒學教育研究的中心)。
其次是‘何氏三杰’,現代著名史學家、教育家何炳松,歷史學界泰斗何炳棣,愛國者何德奎。
今生——后溪河村
后溪河依山而居,綠蔭環抱,百姓自古酷愛擺花弄草、悠然自樂、修身養性。幾百年的歷史變遷形成了后溪河獨特的地理風貌和鄉土文化特色。如今,后溪河村以“文化禮堂”的形式,將其所蘊含盤溪何氏文化光彩重現。具體概括為“兩堂五廊”,即民風廊、村史廊、勵志廊、花卉廊和藝術廊,以及禮堂和講堂“兩堂”。
“我們村憑借積極爭取,自身一直以來對文化發展、傳承的重視,才得以成功入選首批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村。”何寶平充滿自豪地說,“后溪河村擁有人口930人,家家戶戶都種植或銷售苗木。隨著苗木產業地不斷發展,村里現有耕地612畝,但加上外村、市、省承包的苗木種植基地,后溪河村所持有苗木種植面積達到3000多畝,村民生活富裕。我們村文化底蘊深厚,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更要發揚光大。在‘富了口袋’基礎上,必須還要抓好‘富腦袋’工程,通過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充實村民的精神生活。”
為了將何基文化、“何氏三杰”之學術成就,以及更多盤溪何氏所遺、所出之文化瑰寶展示給村民,展示給前來后溪河的賓客們,今年8月初開始,后溪河村專門組織人員,對村莊歷史、文化等資料進行了廣泛收集,整理出厚厚一本材料,作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即“兩堂五廊”建設的“軟件”。
目前,后溪河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進度較快,而且工作質量受到了婺城區委宣傳部相關工作人員的肯定。“此次,后溪河村投巨資建設農村文化禮堂,為的就是做成精品,爭取成為全區示范村。”何寶平堅定地說,“現在,各項工作進展都挺順利,9月底就給村民和賓客們展示出一個全新的盤溪何氏文化基地。日后,‘兩堂五廊’的內容還會根據后溪河村后期文化的發展,不斷地修善和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