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第二屆民俗文化藝術節婺劇展演側記
若要說婺城區第二屆民俗文化藝術節上誰最樂?非婺劇戲迷不可!此次藝術節,婺城區組織11個鄉鎮(街道)派出代表隊參加婺劇展演,三天三夜的好戲,不僅能見識民間坐唱班、婺劇愛好者的功力,更能欣賞到多個專業劇團的精彩演出。難怪一提起此次展演,觀眾們個個連呼“過癮”了。
據介紹,此次婺劇展演是迄今為止,婺城區婺劇促進會組織的規模最大的演出,大小節目超過30個,既有專業演員化妝、服裝、道具全套上演的正本、折子戲,也有票友常服上臺,獨自開腔婺劇經典選段,形式豐富、內容精彩紛呈。
十一支婺劇隊伍爭輝藝術節
展演中,安地代表隊一位爺爺型票友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力。他唱了《徐策跑城》選段,聲音渾厚、中氣十足,而且吐字清、咬字準,一下就征服了臺下觀眾。記者一打聽,嚇一跳:這位老爺爺名叫白榮年,今年已經73歲了。很難想象,這樣的高齡,還能有這樣一把好嗓子。據他回憶,自己的父親曾是京劇演員,他從小耳濡目染,對戲曲非常喜歡。因為生活中更多接觸婺劇,他更偏愛婺劇,自學了不少婺劇選段。前些年,安地成立了鑼鼓班,他成了成員之一,“平時和大家一起敲敲后臺,唱唱戲,覺得日子很有味”。提及自己的好嗓子,白榮年稱:“沒有專門練過,可能遺傳了我爸。可惜我年紀大了,又沒文化,只能唱唱選段自娛自樂一下,正經表演的話,步子、身段都不行。”記者還了解到,區婺劇促進會安地分會副會長朱小海也參加了此次演出,在安地代表隊選送的《拷打》、《九件衣》中正式出演角色。朱小海今年70歲,他和白榮年應該是此次表演中年紀最大的演員了。
“整體看來,鄉鎮(街道)代表隊演員們業務有高、有低,唱腔、動作上都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可從演出態度看,每一個代表隊、每一個演員都非常敬業,都在努力把戲演好。這種努力傳遞給觀眾,同樣能感動人。”區婺劇促進會秘書朱永奇幾乎全程觀看了此次展演的大小節目,他說,在此次展演中,他就被很多代表隊演員們的認真勁兒給感動了。
如果說演員的表演讓觀眾感動,那么,觀眾的不離不棄則讓演員更加心生動力。此次展演每天都有早、中、晚三場演出。雖然已是深秋時節,上午10時過后,太陽依然猛烈。可這幾天,在湖頭村文化禮堂大舞臺前經常能看到頂著烈日、頭戴草帽或頭披外套的戲迷。他們很多都已七八十歲高齡,為了婺劇卻能堅持端坐半天、一天。比較有趣的是,10月28日下午,羅埠代表隊在完成一個半小時的表演謝幕后,戲迷們頂著烈日留坐了許久才依依不舍地離去,他們覺得謝幕得太早了,還沒看過癮。對此,演員們也感動于戲迷的執著和狂熱,笑言:“下次有機會一定多安排一個節目。”
記者還了解到,此次婺劇展演不僅樂了戲迷,也讓鄉鎮坐唱班的票友們收獲不小。一鄉鎮代表隊演員坦言:“我們這支隊伍由票友組成,沒有專業演員。大家基本上靠自學,看碟片、看網絡視頻,自己人之間交流還沒發現什么,可與其他鄉鎮比,就感覺差距比較大。這次,有熱心的專業人士私下給我們指點了幾處細節,是我們平時沒注意到的。看來,以后我們還得想辦法找專家進行一些面對面的教學,這樣才能使業務得到提升。”對此,不少參演的票友深有同感,他們覺得,不同的隊伍表演風格、水平、特點都不相同,有相互比較、相互交流的機會,對水平提升很有好處。
婺城本土婺劇團耀眼藝術節
除了由票友組成的鄉鎮(街道)代表隊,此次還有金華市百姓婺劇團和金華市青年婺劇團分別代表蔣堂鎮和白龍橋鎮參演。而這兩個婺劇團,其注冊地點就屬于上述兩個鄉鎮。可以說,他們代表著婺城本土劇團。這兩個本土劇團,以其精湛的專業水平,在藝術節上受到了觀眾的熱烈追捧。
時尚新“百姓”
百姓劇團于今年年中注冊成立,注冊人數48人。據金華市戲曲家協會理事,婺城區婺劇促進會理事、蔣堂分會副會長吳建雙介紹,該團是在充分挖掘蔣堂及周邊民間資深票友的基礎上,又聘請了一部分職業婺劇演員組建而成。團里演員老中青搭配,但整體年齡偏于年輕。作為新成立的劇團,“百姓”在硬件和軟件上都作了較大投入,比如,其充當舞臺背景的電子顯示屏設備,花費就超過了20萬元;在人才招聘上,著力挑選業務專精的演員,因此整體業務水平比較出色。
據了解,百姓劇團于今年8月開始接單開戲,至今已經基本跑遍金華各縣(市、區),甚至受邀至臺州、溫州演出,廣受好評。吳建雙自豪地說:“從8月份到現在,我們生意一直非常火暴,每天固定兩場戲,一天也沒休息,而且之后的預約已經排到農歷十二月。可以說,基本上我們每到一處演出,就會現場接到新的戲約。”也因此,在此次婺劇展演中,該劇團節目被安排在10月29日上午。這些天,劇團在東陽南馬演出。當天,演員們凌晨5時就從東陽出發,趕至乾西參加演出;演出結束后,他們又立即乘車返回東陽,連午餐也只能在車上匆匆解決了。
從現場戲迷的掌聲和叫好聲中,可以感受到該劇團出色的表演水平。這是一出名為《泗州城》的打戲,改編自《西游記》中的一個章節,講述孫悟空降服泗州城“水母娘娘”女妖的故事。最讓現場老少喝彩且笑聲不斷的情節,當屬孫悟空以金箍棒耍玩小妖們的武器。金箍棒仿佛有了魔力,粘頂、纏繞著那些刀劍錘,始終不落地。女妖“水母娘娘”扮相俊美,姿勢利落,特別是停頓亮相的動作,是一種動人心弦的美態。當她將兩根短棍頂在指上,耍得滴溜亂轉時,現場響起了一片掌聲。坐在記者后排觀看的兩個四五歲稚童,看得興奮了,一邊拍手一邊猛喊:“做得好就要拍手,做得好就要拍手。”
記者雖為門外漢,婺劇也看得不多,可在這樣的氛圍下,欣賞著這樣精彩的表演,自然也陶醉其中了。
地道老“青年”
10月30日上午是白龍橋代表隊表演,也就是由青年劇團演出。團長倪秋花向記者介紹了劇團情況。青年劇團創辦于1994年,至今已經走過20年歲月,演員也從當初的30來名,發展到現在50多人。青年劇團以年輕演員居多,文武人才齊全。其特色是以傳統戲見長,一直堅持演“最地道的婺劇”,因此,在演唱方式上,演員仍以婺城方言音吐字,深受本地百姓歡迎,每年演出場次都超過600場。也就是說,劇團演員每年能夠休息的時候還不足兩個月。
如今已屆耳順之年的倪秋花,不愿再擴大自己的劇團,轉而熱心公益型演出。據她粗略估計,從去年到現在,她的劇團已經參加了200多場次的“送戲下鄉”活動。盡管“送戲下鄉”是一個“不掙錢的活”,她卻為自己和劇團能為百姓帶去歡樂,能收獲百姓喜愛而開心不已。“當然,‘送戲下鄉’也會有所收獲,我們去的不少鄉鎮,百姓看了我們的演出后很喜歡,有的條件許可會找我們寫戲;有的會向政府部門申請‘下一次再給我們送戲,還要青年劇團來’。”倪秋花坦言,自己正是因為著迷于婺城而投資創建劇團的。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都能陪伴劇團,一直聽著婺劇走下去。
記者靜靜欣賞了該劇團表演的《金龍與蜉游》,講述了太子金龍忘恩負義,登基稱王時斬殺了救命恩人牛牯,后來因差陽錯將自己的兒子閹割成了太監,最終自己被孫子刺死的悲劇故事。演員扮相俊美,唱腔時而清麗婉轉、時而憂傷低沉、時而驚天一怒,將故事中人物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加上曲折的故事情節,令觀者欲罷不能。雖然文戲不如武戲,有絕技可以抖“包袱”、賺喝采,然“青年”演員們仍以自己精湛的演技,緊緊扣住了觀眾心弦,獲得叫好連連:“不錯,真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