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服輸小孩不可欺
自宋代起,雅畈老街上開始陸續出現大型廳堂建筑,清代時竟出現過“七十二大名廳”排行榜,當時人們對廳堂的追捧實已蔚然成風,三里長街留存廳堂規模之大,氣勢之磅礴至今仍令來往過客為之驚嘆,現存廳堂多為明代建筑,抬手叩開沉重的木門,里面的明朗開闊定然會帶給你不小的震撼,再看那門扉上的瓦礫雕飾,“龍頭魚尾”,經歷數百年的風霜洗禮,依舊栩栩如生,如此堅如磐石的供奉,宅主當初的許愿大抵也該感天動地,夢想成真了吧。或許,走馬觀花的行人在驚嘆之余,殊不知這些出了名的廳堂背后,都有一段“醒世”傳奇,七家廳、蔴骨廳便是其中兩座。
傳明代時期,繁華市井里有一對貧寒母子。慈父早逝,狠心的叔伯將他們趕出家門,母親只得靠幫人洗衣掙得些許銅錢,母子倆的生活捉襟見肘,朝不保夕,苦難讓這個少年自幼便懂得發奮圖強,十年寒窗,懸梁刺股,在母親含辛茹苦的養育下,少年終于考取了進士,并且仕途亨通,不斷加官進爵。若干年后,當初的貧家少年衣錦還鄉,于故地建起廳堂七大間。在當時的禮制中,尋常人家至多能建三間廳規格的私宅,五品以上官員可享五間,足足七大間的豪宅在當時定然是不小的震撼,是財力也是權力的象征,如今,七家廳已被評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亦是又一例古代“寒門貴子”的現實印證。
雅畈人說,小孩子也是不可隨意調侃的。傳說一戶豪門地主家育有二子,長子初成婚配,喜得幼子,便不幸撒手人寰,這讓他的母親痛心不已,因此分外疼惜長子的遺孤,也就是那位年幼的長孫。很快,孩子長到七歲。一日,他獨自到叔叔家玩耍,挨個兒擁抱廳堂梁柱,叔叔不解,問其緣由,三尺小兒道是長大后也要建座高堂,他正以雙臂為尺,丈量那柱梁的環圍。叔叔啞然失笑,只當是孩童兒戲,便隨手指向墻角方收割的蔴桿,“你建廳堂?拿蔴骨建一個吧,哈哈!”孩子頓覺小小的自尊受到了莫大的傷害,一溜煙兒跑回家中,沖進自己的臥房埋頭痛哭,祖母幾番相勸依舊無濟于事,便打定主意要為小孫兒建上一座廳堂作禮物。管家尾隨孫少爺走遍了全鄉乃至全金華府的木材商鋪,終于挑到了最粗壯的梁柱,孩童小手一揮,頗為老成的一句:“全要了!”讓店家瞠目結舌,管家見狀,說這是我主人。便留與那商賈說價錢,付錢取貨。小兒的廳堂很快建成,梁柱比叔叔家的粗壯許多,廳堂自是恢宏氣派。廳堂名喚何許?小兒豪爽地答曰:“蔴骨廳!”
有古語曰“返老還童”,老兒與小兒的脾氣大概是有某些相似的。傳雅畈富商葉氏娶了河對岸姚車村官家千金為妻,姚父視愛女為掌上明珠,憂心女兒嫁入豪門受委屈,便以“全堂嫁妝”陪嫁,生活起居各色用品一應俱全,并附以良田百畝。某日,親家二老聚首長談,酒至半酣,姚父聊起嫁妝一事,“我家女兒雖說嫁進葉家,用的可全是自己姚家的。”葉父聽罷,嘴上不服氣,打趣說:“這喝的水總是我葉家的吧。”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姚父便在葉府附近找了塊地,打算為女兒挖井。葉父聽聞此事,對自己的酒后失言甚是過意不去,懇請鄰家切勿把地塊賣給姚家,可姚父心意已定,以二層銀錠的天價買下這地塊。井挖成后,鄉人發現者井里的水分外甘甜,便紛紛趕來這里打水,以至井圈都被麻繩磨出了兩道月牙形的缺口,后葉家為之換上新井圈,可那水忽地就變得渾濁,葉家不得已換上舊井圈后井水又清甜如初,或許這井也是遺傳了主人的剛烈脾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