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交通要道,一派繁華市井,一群臥虎藏龍之輩,紛雜卻有秩序,浮華卻有根基,敬畏天意卻極盡人事,留存完好的沿街廳堂沉淀著歲月,訴說著歷史,更銘刻著故人隱忍卻高傲的精神世界……
三里長街,四海之至
85歲的老鄉民葉松青陪同記者走訪了雅畈老街,老人家的記性極好,“這兒是年糕店,店主是諸暨人,姓邊,鄉民就叫他老邊,店名就叫老邊年糕店。這兒是豆腐店……”活脫脫地還原了雅畈老街當年的風貌。
雅畈老街呈東西走向,全長約三華里。從村口“青龍頭”走過沿村西橋即是上街,也是老街最繁華之地段。傳說兩側商鋪林立,且寸土寸金,商鋪之間排列十分緊密,泰國祥茶店、長根染布店、洪九豆腐店、鴻清理發店、鳳根水果店、葉正新紙店、輝邦雜貨店、何同興彩坊、阿金鐵店、嚴忠考宿店、徐根木炒貨店、何復泰糕餅店、高記京貨店、葉宋良裁縫店、協昌南貨酒雜糧食店、梅志遠肉店、何云標布店、傅乾泰南貨店……各式店鋪定位明晰,配置完善,店家習慣用自己的名字給店鋪命名,瞧著淳樸,更有一番約定俗成的誠信氛圍。在此還要解說一下,“南貨店”在當時的老金華是個特定的稱呼,店內商品包羅糧油、酒肉、果蔬、各類雜貨等,規模堪比現代超市,因貨品多來自江南一帶而得名,與之對應的北方產品專賣店即為“北貨店”。
這條老街曾是名符其實的繁華市井,傳各家酒店茶館門前常擺有十多只魚簍,內盛青魚、鯉魚、鰱魚、鰻魚、黃鱔、鯰魚、泥鰍、龜鱉、螃蟹等應有盡有,附近亦有菜農挑來新鮮蔬菜依次擺開,沿街叫賣,吸引顧客前來購買,日日集市,直至晌午才散去。
三里長街,甚至令如今商業地產最熱衷開發的“商業步行街”亦有些望塵莫及,街道長,小巷多,容納的商鋪就多,連一些本地人也轉不出來。據說南貨店至少有六家,豆腐肉丸店有三處,煎包子煎餃鋪有五、六處,餛鈍店有五家,飯店五家,餅攤十多個,饅頭小籠包子終日均有供應,下午各店學徒會頂著小蒸籠走街串巷地叫賣。
老街夜市亦是精彩紛呈的,大店點汽燈,小店點上幾盞煤油燈,茶館客棧里道情、說書引來陣陣喝彩,小鎮仿佛成了“不夜城”。至午夜,人聲漸息,新開原、恒源等數家頗具規模的南貨店里卻開始鬧騰起來,店主每日從別處買來數車的貨物,要趕在開市之前把貨物上架。
航運進出船都停泊在大橋頭。如大店寶號的貨物,都由搬運夫(俗稱“背袋頭者”)裝船。貨物載歸,靠岸停穩后,仍由搬運夫搬到店內堆放倉庫,晚上起岸。凡大店寶號的,常有柜臺店員擎著五六支火把,一路通明。二十多個搬運夫哼著:“嗨喲,呵喲,嗨嗨喲呵嗨喲”的號子,氣氛熱鬧壯觀。
后來,大橋頭處河溪水面變窄,河床變淺,船只靠岸起貨,而旱年水少時就到梅溪港口靠岸卸貨了。
說起這座大橋,只有兩截石板從一個橋墩上架過,大橋并不長,只是橋洞較高,為什么叫它大橋頭呢?
原來松陽葉氏在雅畈買田置產,漸漸成了十里八方有名的大富人家。后來,葉氏和只有一溪之隔的姚車村的一位在朝做官的人家也攀上親戚了。姚氏一官宦千金許配給葉氏為媳。這位官家千金經常要回娘家探親,兩村有溪水相隔,遇到刮風下雨水漲風大,隔溪往返十分不便。姚氏千金想:“自己夫家有財娘家有勢,何不從溪上架座石橋,自己往返方便,還可以造福后代。”就稟報父親,姚葉兩親家商議之后就動工造橋,不久石橋就完工了。由于兩家都是名門望族,于是把這座石橋冠名為“大橋”了。
數千人的小鎮,何以有如此繁華鬧市?這自然與小鎮數千居民旺盛的消費能力有關,而雅畈作為一條交通要道對之影響或許更為深遠。在通濟橋建成之前,這里是松陽、宣平、武義、永康至金華府的交通要道,終日來往行人絡繹不絕,人們通常趕赴這里歇了腳,待明日再趕上近二十里的路到金華城,夜里便入住老街客棧。客棧總是故事的多發地,雖非五湖四海匯聚,卻也是十里八方皆有,三教九流不缺。應對如此復雜的人流,老街店家總少不了些許絕活,更不缺臥虎藏龍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