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官司而成鐘鳴鼎食之家
說到雅畈,就不得不提雅畈的始祖葉敬甫。這個葉敬甫原是松陽括蒼山卯山人,宋紹定四年,他遠游至婺郡南鄉,即今天的雅畈,見此山川秀麗,土地肥沃,便在此定居。據傳,葉敬甫起先定居在葉村蓬,后因大水淹沒周邊大片土地,唯高臺門因地勢高未受淹,于是遷居到高臺門。高臺門成了雅畈集鎮的發源地。
在雅畈立足之后,葉氏繁衍子孫,建廳堂,擴街道,發展族群,并根據水、陸兩路的走向,建成了雅畈古街。民間把雅畈古街擬為一條頭朝東、尾向西的龍。
如今,雅畈老街上尚完好保留著葉氏、章氏等數座古祠,傳當年章氏移居上王村,而葉氏則于此繁衍子嗣,成為雅畈的主姓。
傳宋朝年間,松陽縣括蒼山峰卯山村的葉敬甫早年種煙葉兼賣煙葉。有一年,他雇人挑了上百擔煙葉到金華府去賣,路過漢灶村的田畈,在田邊的樹蔭下休息,他們吸了旱煙后繼續上路,將煙火遺留在路邊的稻田里,由于天旱草枯,結果火星很快引起了一片大火,霎時殃及大片干枯的稻田,上千畝稻田在大火中化為灰燼。
周圍漢灶村、趙宅村、上王村等村莊農戶的為頭人看到大旱之年又遭到火災,非常心痛,就深入追查起火原因。結果查到火災是由松陽煙販吸煙引起的,就揪住老板葉敬甫不放,要他賠償損失。而葉敬甫認為天旱稻枯是天災引起的,本來就已經顆粒無收,請求赦免賠償。于是各村的村頭將他告到官府,官府在眾多村民齊聲索賠的要求下,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判處葉敬甫每畝田賠償一斗稻谷,葉敬甫當堂提出今后如果稻田返禾抽青有收成,該歸誰所有。村民們齊說:“枯稻燒毀哪能還魂返青,倘若有收就都歸你松陽人收割好了。”葉敬甫當場要求將這個承諾寫進官府的判決書。
不料,審判結束后,一行人步出金華府城不久,天空中突然烏云翻滾,雷聲大作,一場大雨傾盆而下。被燒的稻子似施肥后獲得甘霖,叢叢被燒掉的稻子返禾抽青,長得比以前肥嫩壯實。待到秋收季節,葉敬甫帶了幾十個松陽老鄉,按照官府的判決書來收割稻子,一行人就在漢灶村西北角的一個土墩的樹林邊扎下茅屋居住,因為主人姓葉,周圍各村的村民就把這里叫葉村蓬。
葉敬甫將這大片田地收割后,按照官府的判決給每畝田賠償,還剩下很多稻谷,全都歸自己所有。當進村上許多村民糧食不夠吃,就向葉氏告借,這樣一年年生利,加上葉氏勤勞節儉善于經營,不久就成了殷富人家。
相傳葉氏落腳雅畈之后,勤勞節儉肯做肯干,不僅繁衍眾多子孫,且糧食增產很快,每年都有大量糧食出產,用水路運往各處銷售。
有一年葉氏太公將糧食用大船載往余杭出售,船行至九里垅,夜幕降臨,就停泊在山腳下過夜。半夜時分,葉氏太公正在船艙酣睡,突然夢見一位穿盔甲白胡須的老將軍對他說:“你船停泊在此處非常危險,快快離去!”葉氏太公醒來,知是一夢。夢中之事寧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無,叫船家起錨撐離此地。船家說:“我們歷次往來都停泊在這里,不礙事。”最后葉氏太公出高價叫船家起錨將船撐到對岸。
當夜山洪暴發,沿山停泊的船只全被山洪亂石打翻,不少人員遇難身亡。葉氏太公覺得有神靈庇護,第二天一早,上山尋找,只見山腳有一小廟,此廟所供的是三國時蜀將嚴顏,與昨晚夢中穿盔甲白胡須將軍完全吻合。葉氏太公于是上前叩拜謝恩,并拿回鑄有“嚴公大圣”四字的鐵香爐,回雅畈建殿宇作為本保老爺供奉起來,供葉氏子孫及鄉鄰敬拜。由此,雅畈老街有了嚴公廟。
后葉氏子孫守著這一方熱土,家境蒸蒸日上,終成鐘鳴鼎食之家,后又領銜組了公益協會,百代傳承。如流傳至上世紀的渡船會,便是嚴氏捐田近百畝,聘專人管理,收取田租,用以造船,來往四海,不收銀兩。又如“接谷會”,每年青黃不接之時,便會有負責人敲鑼打鼓走街串巷,“鳴鑼為號,擊鼓開倉,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倉中谷物從何而來,這是葉氏倡議大家于富足年月捐獻稻谷,屯入糧倉,待到糧食緊缺時,糧倉便行低息借糧,再用借糧所得多收一些新鮮糧食屯著,以待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