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立冬剛過的那4天,永康五星社區小東陳村南面的一片空地上,9個木制大舞臺成“L”型排開,來自永康、東陽、義烏、蘭溪、浦江、武義、磐安、婺城八個縣(市、區)的9個民營婺劇團擺開了擂臺。四天時間9個團共演出了63場精彩的婺劇劇目,高亢激昂的婺劇旋律環繞著數萬觀眾的歡呼雀躍,寫下了一段令人驚喜的婺劇傳奇!
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婺劇“斗臺”
這是一次由省、市婺劇促進會及金華下屬的各縣(市、區)婺劇促進會共同主辦,中月集團承辦的“金華市婺劇擂臺賽”,也是婺劇觀眾十分喜愛又難得一見的“斗臺”演出。
據《中國婺劇史》介紹:“斗臺”俗稱“拼會場”、“唱對臺戲”,盛行于金、衢、嚴一帶。每逢大廟會和“興社會”(社火),為了熱鬧,往往聘請幾個戲曲班社同時同地演出,多的時候十多個班子,少的亦有兩個。
有文字記載,金華鞋塘在1928年的農歷十月,在當地六十年一次的“孝課”活動中,曾有過一次11個戲班子的斗臺演出,不過規模甚小,有的戲班子一邊演出一邊跑去買欠缺的行頭,經過三天四夜的比拼,最終勝出的是“吳洪福班”。建國以來,婺劇流傳地區仍有“斗臺”、“拼臺”的盛況,但往往是兩三個劇團為多。最近的幾次大型婺劇斗臺,可數東陽橫店農民旅游節上的六臺同演;金華市文化藝術節上曾邀請6個劇團分兩個臺打擂臺;在農村職業劇團的集聚地縉云,去年在火車站廣場搭了兩個戲臺,請了8個劇團“拼會場”。這次在永康小東陳舉行的金華市婺劇擂臺賽,無疑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婺劇“斗臺”。
慕名趕到現場的《中國婺劇史》副主編、金華藝術研究所所長包華生說,我們在收集婺劇史料時,沒聽說過有這么大規模的婺劇盛會;與共和國同齡的金華市婺劇促進會會長楊守春也說,我長這么大,這是第一次看到9個劇團同場競技,第一次看到這么多人游走在一個場地上,輪換觀看著不同的婺劇節目;永康城區83歲的胡大爺說,這么多劇團斗臺,沒見過,沒見過……
令人驚嘆不僅僅是他們,還有數以萬計的來自永康各地的觀眾和周邊縣市的婺劇戲迷。那幾日的永康城西,連接小東陳村的330國道及花城路、西塔路、九鈴路車水馬龍,人山人海,一片繁忙景象。成千上萬的車輛和行人目的地只有一個,就是小東陳村南的那個廣場。他們在享受著過節的氣氛,他們和著戲裝的藝人還有小商小販們,勾畫出一幅現代的“清明上河圖”。每個舞臺前都擠滿了觀眾,現場免費派送年糕的簡易房前,也排了幾條長長的人龍,里面有頑皮的兒童,也有八旬老太。此起彼伏的鑼鼓聲和樂曲聲牽動著人們的腳步和神情,我們看到的是一張張充滿幸福的笑臉。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郭克儉一直喜歡婺劇音樂,大賽的第二天,他帶了6個師大研究生住在小東陳,布置他們好好了解婺劇文化,研究婺劇音樂,看看這里的老百姓對婺劇的熱情,考察草根婺劇為什么會有這樣旺盛的生命力。
這場婺劇盛會也通過網絡傳向全國各地。在當地戲迷上傳擂臺賽的消息和照片后,引來眾多網友“圍觀”:“確實挺好的視角。先富起來的居民,對文化自發式的索取及追求,也是傳統文化的自然回歸及文脈傳承。”“斗臺只有耳聞并未目睹,這種天橋式的民間藝術匯聚,應該是一大奇觀了!實在難得。”網名“番茄匠”的上海同濟大學研究生微博發言:“我倒是覺得他們可以在經濟活躍與文化繁榮之間找點聯系看看。是互補式的,還是有先后的?進一步探討婺劇等民間藝術的影響力及生命力。在京劇越劇盆景化的同時,婺劇為何如此生機盎然?”
舞臺上,那些可敬的婺劇藝人們
婺劇傳統意義上的“斗臺”,最開心的是戲迷,還有那些青年男女、孩童和各式商販們。而劇團的老板、藝人,對斗臺是既喜歡又害怕,喜的是可以得到一次藝術展示和交流的機會,如果獲勝可以一鳴驚人,名利雙收;怕的是一旦敗北,可能累及今后戲路,生存艱難。
報名參加這次比賽的9個劇團無一不是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發展壯大的。從劇團到演員,他們都渴望在這場無硝煙的戰場中取得自己想要的成果,所以各個劇團趕在大賽前,都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有的添置了高質量的燈光設備,有的租用了先進的音響,有的臨時借來了高水平的演奏員,有的精心準備了廣告牌,推出本團的當家演員和保留劇目……
如今的“斗臺”,已摒棄了過去的“團拜”(按班社聲腔歷史逐級拜貼)、“兩頭紅”(首夜從日未落演到日出)等習俗。但還是有一些規矩繼續沿用,這次擂臺賽也同樣。開演時間以大炮仗為信號,各團同時演奏《花頭臺》,然后是《文武八仙》,在這期間關公上場捧元寶時,全場燃放鞭炮煙花,接下來是統一加演《百壽圖》,最后由各團推出一個正本演出。斗臺還有一個習慣,就是各團都不事先公布演出正本的劇名,意圖設個懸念,留下更多觀眾;抑或是想等其他劇團公布演出內容后,隨時調整自己的劇目,揚長避短,出奇制勝。
過去的斗臺以戲演到子時銃響,哪個臺前的觀眾最多為勝。這次擂臺賽,組辦方聘請專家組成評委會,按藝術質量(占60%)、劇團形象、內部管理、演員素質、觀眾人次進行打分。各團事先都知道了評分標準,所以大家各自做好每個環節的工作,排出最強的演出陣容和拿手的演出劇目,每個演職員都投入十二分的熱情,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完成一場場演出。
評委們不停地巡回觀看各團演出情況,既想看到每個行當演員水平的高低,也想看到該團文戲武戲的功力如何;既要評判樂隊的實力,也要看舞臺美術是否到位、是否符合劇情需要;常常也會走上后臺,看一下服裝和戲箱的擺放,接觸演職員了解劇團管理和演員素質;還要根據舞臺地理位置的好壞和演出劇目的情況,分析觀眾流向。難怪團長們都說,這樣的擂臺賽對劇團的藝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一次很大的促進。那些著戲裝的演員們,經常利用空閑時間來回串場觀看,都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
當前多數農村民營劇團的老板,還有那些普通演職員,現在能夠堅守舞臺的最大原因是出于對婺劇的熱愛,他們的付出和得到的回報遠遠不能成正比。一到演出季節,每天兩場,三四天轉個場子,每天睡在不同的大房間里,吃的是大鍋飯,不能與家人團聚、小孩得不到關照是他們最大的煩惱。要說經濟收入,只有團里少數的臺柱子還可以,多數演員的工資并不高,但他們都有自己的事業追求,特別希望自己的藝術價值能在舞臺上充分體現。所以,當擂臺賽提供的展示機會擺在面前時,他們鉚足了勁,努力爭取得到評委和觀眾的認可。
頒獎儀式安排在最后一天演出結束后,各團演職員全都集中在小東陳禮堂。宣布結果前,評委對各團的表現進行了專業評價,從藝術的角度指出了擂臺賽的特點、各團的優勢和不足之處。想不到,短短十多分鐘點評博得大家數次掌聲,看來最終的評選結果已經不是最重要,因為他們在擂臺賽上得到的東西太多了,不僅僅是活動組織者給予的豐厚戲金和獎金,還有專家和觀眾給予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或許,婺劇促進會領導最后所說的“積極建議政府加大對民營劇團的扶持力度、希望企業家們能為大家提供更多的學習交流機會”是他們最大的愿望!
書寫傳奇的還有一個永康版的“恒大許家印”
這次婺劇擂臺賽,是小東陳第二屆文化節的重頭戲。富裕起來的小東陳村是“兩富”建設的先行者,龍年歲末舉辦了首屆文化節,當時邀請了兩個劇團來村上演出。村民還組織了大型踩街活動,全村老少幾乎全都穿上節日盛裝,或擂鼓、或跳舞,跟著幾輛大型彩車,行走在村里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房間,盡情享受經濟文化發展帶來的喜悅。
在這里,人們說起村里的快速發展和村民的富裕生活,都不約而同地說到同一個名字——俞朝忠!
俞朝忠先生是小東陳村委主任,也是中月集團的創始人,一位遠近聞名的企業家、慈善家。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間,他從夫妻倆一起磨豆腐起家,憑著過人的智慧和勇氣,創建了擁有3000多員工,集能源、建材、房產、制造、休閑為一體的中月集團,總資產逾50億。在開創事業的同時,為帶領家鄉人民共同致富,他牽頭組合周邊5個自然村成立五星社區,親自擔任社區主任,通過建設物流基地、汽車城、觀光城,壯大集體經濟,富裕百姓生活。近年來,他創立的中月慈善總會,已向社會捐助善款2000多萬元。
在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浙江的歷史使命后,他把企業的重擔交給了子女,騰出精力和時間搞社區建設和文化建設。他出資組建了中月-五星民樂團,招聘了永康本地的一批婺劇音樂愛好者,并向省外專業院團、音樂學院引進了10多個專業藝術人才。樂團成立一年半來,它以婺劇音樂為基礎、以日漸強大的藝術實力在廣闊的音樂舞臺上嶄露頭角:赴臺灣參加“絲竹相和寶島行——兩岸三地中國民族樂隊展演”獲第一名;參加第八屆“長三角地區民族樂團展演邀請賽”,又以一曲氣勢恢宏的《花頭臺》震撼全場,榮獲“保護傳統文化優秀演奏獎”;兩次舉辦大型中秋音樂晚會;在著名的永康《花溪春潮》第28屆春節晚會上,樂團組織100人的演奏陣容,以一曲自創的大型音樂演奏《十八大春風暖麗州》為晚會拉開序幕;今年9月,樂團被浙江省文化廳命名為“十佳群眾文藝示范團隊”稱號。目前,中月-五星民樂團是永康的一大文化品牌,已深入各鄉鎮和兄弟縣市免費演出30多場,還不斷收到各地演出邀請,明年正月將與上海音樂學院一起赴歐洲進行文化交流。
到目前為止,中月集團組建運營民樂團已投入資金上千萬元,經濟收益幾乎是零。但俞朝忠先生認為企業資金投入文化建設產生的社會效益是無價的,花在樂團上的每一分錢都是值得的,他覺得樂團目前的運營模式非常成功,做大做強文化團隊的決心也與日俱增。
在中月集團出資創辦的小東陳文化節上,剛選上永康市婺劇促進會常務副會長俞朝忠,想聯合省、市婺劇促進會舉行一場大型婺劇擂臺賽的活動。在省市婺劇促進會的支持下,通過各地婺促會的聯絡,9個參賽劇團立馬確定。為了有一個容納數萬觀眾的場地,中月集團花了600多萬元把一塊規劃市場建設用地進行了平整,租用了9個一樣大小的木制舞臺,邀請專家詳細制訂了一套擂臺賽比賽規則……短短的一個月,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
擂臺賽的四天時間里,喜愛婺劇的俞朝忠和普通觀眾一起,在每個舞臺前都停下來認真觀看過,他驚喜于婺劇的強大魅力,驚喜于演員們的忘我拼搏。在不斷地接受外地觀眾敬慕的眼光中,他樸實的臉上笑容更燦爛了。他笑著對我們說,與他一起磨豆腐的老太婆都說我這次花的錢值,他接下去就是想組建一個擁有最好演員的婺劇團,經常要為老百姓免費演出。
擂臺賽的第二天,是廣州恒大隊奪得亞冠冠軍的日子,恒大老板許家印三年投入23億,把一支中超升班馬打造成一支亞洲足球強隊,通過“廣州恒大”的廣告效應,恒大房產的年銷售額從三年前的300多億上升為現在的900多億,許家印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是一個極具商業頭腦的文化經營人才。俞朝忠花大手筆投入文化事業的,創建中月樂團(將來還有最好的民營婺劇團)的手法與許家印的廣州恒大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俞先生辦文化不追求經濟利益的做法,境界更高于恒大!
發展婺劇事業,建設文化強市,我們需要俞朝忠這樣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