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龍須溝”變為“清水溪”
昨日,長山一村70多歲的張素嬌老人到村邊的桐溪沿岸散步,發現昔日臟亂不堪的桐溪,如今變得綠樹高低錯落,浣衣洗菜婦女的歡笑聲不時飄過耳畔。看著這般景致,張奶奶似乎有些恍惚,她的內心又真切地重現了兒時記憶中水清河暢的美景。
事實上,這種可喜變化正是得益于桐溪整治。“周邊畜禽養殖場再也不敢往溪里亂排污水了,村民也不敢亂倒垃圾,經過綜合治理,溪流比之前清了許多。”長山一村村支書朱小毛說。
張素嬌所在的長山鄉是婺城區的畜禽養殖大鄉,畜禽養殖場多、分布廣,尤其是梧桐溪流經的長山一、二、三、四村、邵村、扎坑、思村、桐溪等12個村,流域內散布著60多家畜禽養殖戶。之前,不少畜禽養殖場養殖污水偷排進桐溪,同時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也被人為隨意倒入溪中,使其“不堪重負”,原本清澈見底的桐溪變成了“龍須溝”,讓周邊村民意見很大,要求整治的呼聲日益強烈。
今年,婺城區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水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借此次治水的機遇,區相關部門、長山鄉以畜禽養殖場整治為重點,下定決心鐵腕整治農業面源污染,從源頭杜絕畜禽養殖對桐溪水源的污染。根據上級統一部署,該鄉對桐溪河道200米范圍內的養殖場劃定了限養區,限養區內禁止新、改、擴建畜禽養殖場,并逐步消減限養區內飼養總量。
長山鄉還趁“三改一拆”時機,已對35家畜禽養殖場實施了關停,涉及面積12500平方米。與此同時,該鄉還召開了相關畜禽養殖場污水排放整治提升動員大會,對畜禽養殖污水處理工作進行動員部署,督促養殖戶按照“誰排放、誰治理”的原則,自行建造沼氣池、化糞池、沉淀池等治污設施15立方米至20立方米。
“此次桐溪整治,區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親自掛帥,作為一線參與整治的工作人員,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實好上級指示,對畜禽養殖等農業面源污染實施鐵腕整治,一抓到底。”該鄉分管農業的副鄉長陳偉貞說這話時態度堅決。
陳偉貞說,破壞桐溪水質最主要是畜禽養殖污染,因此,抓好養殖場污染整治提升工程和標準化建設是關鍵環節。對未治理、無污水處理設施的養殖場,要按生態養殖標準,實行雨污分流、干濕分離技術工藝,自行完成配套設施建設,并就近消納土地,實行農牧結合,實現排泄物綜合利用;對已建設施的養殖場,其設施運行必須達標,未達標的列入重點監管對象,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達標的予以關停。同時對放養在桐溪水面的鴨場一律實行圈養。這樣的話,基本可以杜絕畜禽排泄物排入溪流,使整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長山鄉強力整治政策的推動下,該鄉養殖戶紛紛自行建設沼氣池、化糞池、沉淀池等養殖場污染整治提升設施。記者在長山一村一養殖場看到,該村養豬大戶徐桂金的養殖場化糞池已投入使用。他告訴記者,以前由于貪圖省事,糞水基本直排溝渠,一到夏天,臭氣熏天,不僅自己聞著難受,而且也影響到其他村民的生活,如今造起了這個設施,杜絕了糞水直排,而且糞水也實現有效利用,還田還林,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在該養殖場對面,奶牛養殖戶包丙海也建起了化糞池。記者看到,這兩家養殖場旁的溪水已無排放痕跡,唯有清清溪流,平緩流向下游。
據了解,桐溪實施整治后,僅這段時間就有二十多家養殖場新建了沼氣池、化糞池等設施,目前,桐溪流域的60多家養殖場,已有近50家建立和提升了排污設施,初步解決了養殖排泄物污染問題。
在強化畜禽污染整治的同時,長山鄉進一步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長效管理等機制,加強對農村生活垃圾的收集納管。目前,桐溪沿線的各個村莊都設立了專職的河道清掃保潔員,定時定期對桐溪進行保潔。隨著桐溪邵村—三村段護砌保坷工程的順利實施,桐溪將再現“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江南水鄉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