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月21日上午,乾西鄉(xiāng)湖頭村的西湖邊。初春的陽光下,湖水依然有些寒涼,勤勞的村婦卻毫不顧忌,麻利地洗涮著衣物、家什,相互間還不忘高聲閑談;湖岸,有老人帶著孩童悠閑地曬著太陽,目光落在本村文化禮堂中的勵志廊上,忍不住“嘖嘖”稱贊家鄉(xiāng)的能人學子……
這一幅“水鄉(xiāng)春趣”圖,對湖頭村民來說,已一別經年,如今再現(xiàn),令人感慨萬千。該村文化員沈爭鳴特意為此賦詩《兒憶》,稱鄰里在西湖浣衣、戲水是“夢中兒時景,重現(xiàn)在當今”。
湖頭村內的西湖是長湖支流,也是該村的母親湖。她曾經清流潺潺,是村民生活和生產的主要水源。可是,近三十年來,養(yǎng)殖污染,生產、生活污水直排,使她變成了污水池。尤其21世紀以來,一些以收廢品為生的外來人口聚居西湖邊,將大量垃圾、廢品直接拋入西湖,更令她成了人人躲避的臭水溝、垃圾池。對此,家住西湖邊71歲的陳兆湘深有感觸:“天氣一熱,我們家就只能緊閉門窗,因為西湖實在太臭了!”
2013年5月,湖頭村兩委上馬了西湖中段(住宅區(qū)段,下同)整治工程。本該是令村民拍手稱快的好事,最初卻引來無數(shù)質疑的聲音。“上百年沒清淤了,不是嘴上說整治就治得好的”;“這樣一個垃圾湖,整治起來可不是5萬元、10萬元就夠的,別到最后事情做不好,錢也沒了”……面對這樣的壓力,村兩委沒有動搖,認為“這是惠及子孫后代的大事,要做就要做好”。
工程啟動之后,第一關的清淤就遇到了難題。湖頭村黨支部書記陳加平告訴記者:“這樣一個‘垃圾湖’,淤泥怎么清,大家都沒經驗。一開始,我們認為人工速度慢,就找來了挖掘機。沒想到,挖掘機一下去——陷泥里了,花了不少心思才給弄上岸。”吃一塹,長一智。湖頭村兩委成員四處求教,在吸取各方面經驗后,胸有成竹開始了再一次清淤作業(yè):先用水沖洗第一層淤泥,使其成為泥漿,然后用吸泵吸入罐車運走。這一步,把湖里的淤泥‘洗’掉了一米深。接下來是多年積成垃圾污泥,質地較硬,此時才動用挖掘機作業(yè),又下挖了1.5米,這才徹底完成清淤工作。
西湖清淤圓滿收官,湖頭人奔走相告,齊聲叫好,所有質疑在那一刻煙消云散。民心所向,村兩委也對西湖整治的決心更堅定了。這份決心,讓他們克服了其后面臨的巨大資金壓力,使整治得以全面完成。
數(shù)據顯示,至去年10月底西湖整治完成時,整個工程共計投入資金240萬元,挖掘、清運淤泥約11000立方米,新建水泥道路約800米,青石駁坎修復約300米,沿線鋪設污水管道約500米,拆除農用房10戶、面積約850平方米。另外,西湖兩岸還安裝了青石欄桿、設置了水泥埠頭;湖上的百年古橋寧壽橋作了拓寬加固;東岸的二十多棵古樹采取了保護措施,并栽種了西岸綠化帶;還結合村文化禮堂建設,在沿湖豎起了民風廊、勵志廊、成就廊和藝術廊……
如今,湖頭西湖不僅重現(xiàn)了“浣衣景”,還形成了一個“環(huán)湖文化景觀帶”,吸引了周邊上陳、雅宅、聯(lián)合等村村民前來休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