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快樂。人有七情六欲,食欲是第一大欲望。《水滸傳》寫李逵與宋江、戴宗,在潯陽樓喝酒,李逵要了大碗,“連篩了五七遍”;“也不使箸,便把手去碗里撈起魚來,和骨頭都嚼吃了”……接著,他又把宋江、戴宗碗里的魚也吃了,然后又吃了2斤羊肉。《紅樓夢》寫劉姥姥進大觀園,說到吃的,劉姥姥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說完還鼓起腮幫子,逗得眾人哈哈大笑,吃的快樂躍然紙上。
1、食物的誘惑
從古到今,關(guān)于吃的詞匯、對聯(lián)、笑話、典故、文章,多得不勝枚舉。吃,使人感到極大的快樂。尤其當一個人餓急了的時候,遠遠地聞到食物的香味,便會產(chǎn)生強烈的吃的愿望。
吃,首先和人的五種感覺聯(lián)系在一起———味覺、嗅覺、視覺、觸覺和聽覺。吃,能調(diào)動起人的所有感覺器官。一般認為,與吃相關(guān)的主要感覺是味覺。伸出舌頭看看,上面有很多凹凸不平的小點,這就是味蕾。味蕾接觸到食物以后,能夠辨別出食物的味道,并且向大腦傳遞信息。人的舌頭上一共有10000個味蕾。其實,在你未進食之前,就能依靠嗅覺,分辨出食物的味道。按照科學(xué)分析,吃的愉悅,有80%~90%來自嗅覺,而不是味覺。一個人患了感冒,鼻子塞住,吃的興致會大大減退。
中國人吃菜,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把“色”放在首位。可見,視覺與吃密切相關(guān)。食物的顏色,乃至盛食物的器皿的顏色和樣子,對于調(diào)動人的食欲,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顏色和器皿漂亮,能迅速刺激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勾起人的食欲,并且?guī)椭5牵醒芯堪l(fā)現(xiàn),邊吃飯邊看電視,反而會導(dǎo)致消化不良。這是因為不專心吃飯,影響了唾液和胃液的分泌。
觸摸食物是古人判斷食物、了解食物的有效方法。因此,很多時候,人對食物的觸覺如何,能決定你對食物的取舍。尤其是小孩子,更喜歡把食物放在手里把玩,感覺好吃,就把它吃了。
聽覺也能勾起食欲。一個愛喝酒的人聽到別人喝酒的“吱吱”聲,會勾起自己的酒癮;小孩子聽到別人咬蘋果的聲音,也會吵著要吃蘋果;聽到有人嚼山核桃,你也會感覺到山核桃的味道。
吃是最原始、最強大、最具沖擊力的誘惑。吃,就是快樂!不管是酣暢淋漓地喝酒,大口大口地吃肉,也不管是手抓米飯往嘴里塞,噘起嘴巴“吱吱吱”地吮吸面條……吃,總是讓人有一種巨大的快感。但是,胡吃一氣,亂嚼一通,吃到撐破肚皮,塞破喉嚨,這對身體沒有好處。吃,要有節(jié)制。千萬不能讓吃的誘惑,牽著你的鼻子走。
2、口味的形成
嬰兒一生下來,就喜歡甜味,不喜歡苦味。這是人類的本能。糖,能給人體直接提供巨大的能量,因此,人對糖的感覺特別美好。另外,凡是能給人體提供能量的食物,人都非常喜歡。比如,當某種食物能給人體提供豐富的蛋白質(zhì),人就對它充滿好感。比如,覺得牛奶是香的,奶油味道美極了,雞蛋又香又好吃。
隨著年齡增長,人在不停地吃東西的過程中,會逐漸對某一類食物產(chǎn)生偏好。同樣,也會對某一類食物產(chǎn)生排斥的心理。另外,人體內(nèi)部對各種營養(yǎng)的需求也不一致。因此,人會形成某種口味。人的口味、偏好,還受到地域氣候、水土、習(xí)慣等的影響,并受到家庭習(xí)慣和喜好的影響。比如,媽媽做的飯菜,幾乎每一個人都喜愛,而且很有可能成為你終生的飲食偏好和定型口味。
3、人對糖的偏愛
一般情況下,人對糖具有某種偏愛。人類在非常漫長的歷史階段,一直在挨餓。而糖,恰恰直接給人體提供能量。糖,作為后來才發(fā)現(xiàn)的食物,給了人類以極大的驚喜。人體需要糖,以前一直要靠自身肌體內(nèi)的消化、分解、反應(yīng),來加以滿足。糖的發(fā)現(xiàn),免除了人的肌體“親自制造”糖的“辛苦”。因此,當小寶寶出生之后就迷戀上糖,人們不用為此感到驚奇。
糖,最早是在公元前5世紀被發(fā)現(xiàn)的。當時,阿拉伯人從一種叫做“加納”的植物中,提取出第一份“糖”。一開始,“糖”被當作一種調(diào)味品。十字軍東征時,征服者發(fā)現(xiàn)了“糖”這種調(diào)味品,稱它為“溫和的鹽”。但因為糖在當時非常稀少,十分昂貴,因此只有富裕人家,才能吃到糖。公元19世紀初,一個叫本杰明·德萊塞爾的法國人,第一次成功地從甜菜根中提取了糖,這才使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開始廣泛地普及了糖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