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橋是省級中心鎮、婺城區行政中心所在地,有著10萬人口,其工業經濟占據了婺城區半壁江山。在抓經濟發展的同時,鎮黨委、政府把“建設幸福白龍橋”提到了戰略高度。緊跟當前全省形勢,“五水共治”成為其實現目標的首要任務。抓緊治水、科學治水、不懈治水,從水里到岸上,用實干加巧干,且看———
“道路清爽了、河水干凈多了、村民的素質也提升了……”如今,居住在白龍橋鎮的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感受。今年以來,按照“依法治水、科學治水、全員治水、全民護水”的工作原則,白龍橋鎮多措并舉開展城鄉環境整治、垃圾河會戰、畜牧污染整治等工作,實現治水監管網格化、巡查常態化、處置規范化、參與全民化。
激各村動力,齊頭并進
每月15日,是農村黨員活動日。這天,天姆山村黨支部安排黨員上午學習,下午公益勞動。黨員們說:“現在家家戶戶生活條件好了,為村里做點貢獻理所應當,作為黨員,更加義不容辭。”村里除了5位固定保潔員外,還組織村民一起開展每月3次的全村大掃除。
前不久,天姆山村、白龍橋村、玉龍社區等10個村、1個社區,被評為了白龍橋鎮一季度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擂主”,它們將各得到3萬元的獎勵。為形成環境衛生長效管理,調動各村“五水共治”、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積極性,今年該鎮出資132萬元,開展“擂臺賽”活動,截至目前,已兌現64萬元以獎代補資金。現在,各村都已基本形成每月開展2至3次大掃除,每月15日黨員義務勞動,這一“愛護環境全民參與”的長效機制。
聘專業保潔,水岸統籌
58歲的村民李國良有著多年的水面打撈經驗,從5月下旬開始,他成為了白沙溪白龍橋段的一名專職河道保潔員,每天早上6點開始,就在責任區內來回巡查、清理垃圾。
都說“污染在河里,根源在岸上”。針對前期治理中存在的河道垃圾清運扯皮、成效易反彈等問題,白龍橋嘗試實行河道保潔社會化管理,把轄區內的三大溪流白沙溪、桐溪、石門溪共20公里的河道保潔委托給了同時負責集鎮保潔的新環環衛公司管理。公司聘請了20名專職保潔員,每天8小時更全面、細致地清理溪流垃圾,減少水環境污染。鎮政府按照“三無一查”的標準制定考核,要求保潔公司做到河面無漂浮物、無障礙物、無垃圾,重點巡查偷排污水、畜禽糞便等行為,并與各村做好衛生銜接。鎮“五水共治”辦、“3+X”督查作戰單元、流域各村都將對河道保潔進行監督,發現問題當即要求整改,加大力度鞏固成效。
走群眾路線,廣泛動員
昨天是星期三,家住濱江小區的施美飛拎著一大袋塑料袋來到了玉龍社區“白色垃圾”有償回收點。工作人員細細數來,為其兌換了一塊香皂和一盒抽紙。施美飛樂呵呵地收下。“我是這里的‘常客’了,現在還動員親朋好友一起參與。”施美飛說,那些白色垃圾漂在水里、散落在路上,破壞環境,不如回收作點貢獻,還能領到生活用品,何樂而不為呢!
今年2月,白龍橋鎮啟動了“白色垃圾”有償回收活動,在集鎮4個社區和垃圾中轉站同步展開。凡白龍橋鎮的居民均可于每周三上午和周五下午前去回收點兌換實物。同時,鎮里進村入戶、大街小巷廣泛宣傳,廣告牌、宣傳車、廣播、報紙、電視、手機短信紛紛上陣,營造全民治水護水的濃厚氛圍。從5月開始,金華銀行等企業也積極參與有償回收活動,贊助抽紙、環保袋等物品。
“治理責任在政府,創新機制是保障,發動群眾見長效。我們要把突擊性治理向規范化、長效化管理推進。”鎮黨委書記吳見孫表示,鎮里陸續推出各種舉措、機制,由班子成員任街道長、河段長,調研員領銜督查作戰,人大代表“五聯系”助力,并聘請衛生監督員,在區級媒體主動開設曝光臺,開展擂臺賽、白色垃圾有償回收、投訴舉報“賞金獵人”、集鎮“最美小區”和“最美樓道”創建等活動,同時大力整治畜牧污染、重點污染行業,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就是要以最好的成效交出最滿意的治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