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年古橋臥清波 美麗鄉村故事多
長山鄉長山村離金華市區約15公里,長山肩伏龍,枕船山,桐溪、石道溪由南而來,潺潺流淌的溪水穿村而過。東走石門通婺城,北出古方連湯溪、蘭溪、龍游等,交通十分便利。長山一、二、三、四村共3982人,戶數1534戶。
1長山村歷史悠久,約有2000年的歷史
長山村歷史悠久,其建村時間已無從查證,但據現有資料記載,該村已有約2000年的歷史。據《光緒金華縣志》記載:“西漢末年,王莽改制,東漢初年將軍盧植,字文臺,平赤眉退隱婺南白沙溪,首開三十六堰引水灌田,其中第二堰水東流直注長山,時長山先祖開發農田,利用水源繁衍生息。”
據介紹,長山村最早有滕、劉、徐、謝四姓。滕、謝兩姓如今在長山村幾乎不復存在,而徐姓已成為長山主姓,村上80%的村民皆姓徐。據上世紀30年代重修的《金華長山徐氏宗譜》記載,南宋末,徐慶從龍蟠遷至長山,其子徐樂,號端五,在廣東順德縣當私塾先生,辭歸長山,長山徐氏子孫尊徐端五為長山徐氏第一代太公。
長山三村71歲的徐健為是長山徐氏第23代傳人,他說徐氏如今已經傳到了27代。說起“長山”二字的由來,他告訴記者,長山有洪嘴山、下窯山、樸船山三座山,遠看是高聳的山,其實山下面是平的巖石,跨度很長,故名“長山”。
徐健為回憶,徐氏到了第六代時兩兄弟分家,清代朝時各造了一座祠堂,分為西祠、東祠,“那時兩座祠堂造得跟皇宮一樣富麗堂皇,后來年久失修,到了上世紀70年代,由于無力維修,便拆掉了,可惜啊!”
2長山現存最完整的石牌坊———何氏旌節牌坊
![]() |
伏龍山麓有一處石牌坊,靜靜矗立上百年。石碑坊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雖已近200年,仍幾乎保持原狀。從基座到頂部均浮雕走獸、花卉、人物,古老的石柱上爬著蔓藤,仿佛在向人們訴說這座石碑坊的故事……相傳長山村徐星南妻子何氏二十九歲時喪夫,多年來堅決不再嫁他人,含辛茹苦拉扯兒子長大成人。何氏的事跡感動世人,經金華縣、府申報,清道光乙酉年(公元1825年),皇上賜匾“旌節坊”。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建造旌節牌坊。在長山村還有這么一個傳說,當時旌節牌坊建好后,最后一步要將方天劍安在頂部,然而,不論石匠用什么方法,都無法將其安裝到位。有人便說:“造不好肯定是老天爺不同意。我有一個辦法,我們擺上香爐,點起蠟燭,先把這件事跟老天爺說一說。”于是,大家便擺起蠟燭、香爐,用豬頭三牲祭天。一干人將何氏的事跡告知于天,不想再試一次仍無法將方天劍嵌進去。“難道不成是因為那次不小心碰到那名男小販的手,老天便不承認我的貞潔?”何氏突然想起來。原來有一次,一名小販來她家門口賣針線,她將錢遞到他手心時,兩人的手不小心碰到。古時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為證明自己的貞潔,何氏將碰到小販的那只手狠狠扎進蠟燭臺,頓時血流如注,工人們此時再將方天劍嵌進旌節牌坊,終于成功!
長山三村的村支書李根成回憶,他小時候經常在石碑坊下面玩。過去石碑坊周圍沒有房屋,地處空曠,一處獨高,且頂上矗立的方天劍引雷,每逢打雷的天,石碑坊總會被劈到。記者仔細看了看,現在石柱上還有一些被雷劈過的焦印。
3建于宋代的東村橋每塊條石重達一噸
長山有一座900年歷史的古橋,名為東村橋。因過去東村橋四周為滕氏住宅區,也叫“滕家橋”。該橋東西跨石道溪,長7.8米,寬1.6米,高2.1米,是一座三孔石板八字型的支撐橋。橋北側石板邊刻有“宋癸酉元祐八年六月徐宅建造記旦”字樣,是村中最古老的橋梁。
在那個年代建造這樣一座造型奇特的橋并不是易事。據《長山村志》記載,東村橋每塊條石重量均在一千公斤以上,石料要從五公里以外的南山采集,運輸全靠人力抗抬,在高低彎曲的山道上抗抬,難度可想而知。如今看這座橋,每塊石梁平整均勻,兩個支架腳石至今沒有下沉,顯示了長山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獨具匠心。
關于這座橋,村上74歲的文物保護熱心者包兆文還告訴記者一個民間故事。太平天國時期,長山曾被占領,那時“長毛”到處殺戮村民,燒毀大量房屋、古建筑。村民人心惶惶,死傷無數。但是“長毛”把東村橋當成放生之處。到了晚上,橋兩邊插上熊熊燃燒的大火把,拿著大刀的“長毛”守在橋兩邊,只要你勇敢地走過橋,他們就放你一條生路。
1933年,這座橋曾被洪水沖毀,村里人按原貌進行修復,只換了兩塊支架腳石,兩塊橋面條石,其余均用原來的石頭進行重建。2006年,東村橋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除了東村橋,長山村還有一口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東村井(即麥磨頭石井)。記者看到,井沿上“崇禎癸未”字樣還清晰可見。相傳,井墻原來是石子砌的,歷代多次修理,到了民國初期改成磚砌。在井邊,幾名老人正聚在一起。說起這口井,老人們七嘴八舌地爭著說,過去這口井是村民的用水來源,井水豐沛,水質清甜。有一年大旱,長山村到處都沒水了,唯有這口井里的水還源源不斷地往外涌。據說還有人聽到從井底傳出雞叫聲,大家猜想下面或許還存在另一個世外桃源……
在村北入口處,還有一座原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平疇一覽亭,為村民徐敏生所建,徐敏生自幼家境貧寒,七歲時父母雙亡,由姐姐撫養成人。26歲娶妻成家,勤勞節儉,50歲時行善建亭,后該亭經多次修繕。
4朱大典:忠肝義膽點燃火藥壯烈殉國
說起長山的歷史名人,很多人第一個想到就是朱大典。關于他的故事,村上人也都能說上一二。朱大典,字延之,號未孩,出生于長山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小村莊———五家村。朱大典自幼家境貧寒,世代都以務農為生。后來跟隨父親移居到長山,貧窮的他只得棲身于伏龍廟里,朱大典雖喜歡讀書,但苦于家中捉襟見肘,沒有機會上學。彼時,伏龍廟旁有一個徐家私塾,朱大典每次路過時都會靠在窗口,歪著腦袋認真聽講。好學的大典感動了私塾老師和東家,被破例吸收入學。深知讀書機會來之不易,大典更加發奮讀書,學習成績也十分優異。1616年,他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山東章丘縣令。由于政績顯著,能力突出,大典步步高升,不斷被提拔。1644年,清軍占領北京,朱大典幾次抗擊清勤王,最后投奔魯王,任文華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奉命鎮守金華。
朱大典來到金華后,用所有家財招兵買馬,鞏固城防,積極備戰。不久后,清軍派明朝降官徐凖到金華,說服朱大典投降,剛正不阿的朱大典將其斬首示眾,顯示決心。勸說不成,清軍于1646年出兵進攻金華。朱大典率領軍隊堅守孤城20多天,浴血奮戰,殲敵無數。最后,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在新修的一段城墻被清兵集中的炮火轟破后,清兵才大舉燒殺入城,但朱大典依然頑強抵抗。直到將士大部分戰死,朱大典才從容召集家人、幕僚32人,環坐在八詠樓,靠近火藥庫,毫不猶豫地點燃導火線,在爆炸聲中以身殉國。
和朱大典一起殉難的有他的五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在此之前,他的大孫子朱鈺在突圍求援途中被殺害,朱大典的長媳章氏在金華城被攻破前一天,拜別家人首先自縊殉難,朱大典的妻妾何氏等和次媳陳氏、三媳姜氏、四媳來氏、五媳汪氏也在金華城被攻破時,手牽著兒孫投井自盡了;就連朱大典早已出嫁金華石門村倪汝學為妻的女兒,在看到金華城滾滾濃煙,聽到父親殉國的消息后,也自縊而死。朱大典全家22人,祖孫三代在金華保衛戰中全部殉難,滿門忠烈,無一幸存。
明史評論:蓋浙東死事之烈,未有如大典者。
朱大典殉難后,長山村人曾悄悄在他當年棲身過的伏龍廟里為他塑像紀念,并四時香火供奉,以表達村民對朱大典的敬慕和懷念。
朱大典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舍生取義的精神,不僅令金華人民景仰,就連掌握了政權后的清政府也被他的不屈和氣節所折服。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1721年),朱大典及共同為保衛婺城殉難的嚴萬齡、朱萬化、朱萬仍、朱鈺等被入祀鄉賢祠和忠烈祠。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清廷賜謚朱大典為“烈愍公”,并在金華通濟橋北的雙溪驛前,建造了一座高10米、四柱的青石牌坊,橫額上勒刻“表海崇勛”四個大字。
除了朱大典忠肝義膽、壯烈犧牲的事跡外,長山民間還流傳著一些關于他的趣事。相傳朱大典在山東當官時,長山村一個徐氏太公從小和朱大典很要好,不遠千里去找他,想著大家都是一個村的人,想認認鄉親,不想到了那后朱大典根本不理他。“當了大官就不認鄉親了,怎么有這種人!”太公很生氣。更讓太公想不到的是,朱大典還讓公差把他抓起來,銬上沉重的手銬腳銬,下令將他發配到婺城滕橋(就是長山東村橋)。公差一路將太公押回長山后,打開手銬腳銬,扔在太公家樓梯底下。過了幾年,朱大典回長山探親,各路官員村口相迎,村民們也都涌上街頭一睹大官風采。太公心想:當初我來找你,你不認我,現在還想我去接你,沒門兒!朱大典找到太公家,把他當年的良苦用心告訴太公。原來,當初那副手銬腳銬是他送給太公的“大禮”。那其實是金子做的,外面鍍了一層黑漆,外人看不出來。如果那時他直接給太公送了禮,難保太公路上不被人打劫,甚至丟了性命。聰明的他就用那種方式給太公送了“禮”。太公這才恍然大悟,連連感謝。后來,太公就用這金子造了祠堂和房子。
朱大典曾住過的伏龍殿如今略顯蕭條,周圍雜草叢生,在旁邊的另一處建筑前,“朱大典讀書處”的石碑立在門口,殿內樹著許多佛像。唯有墻上的文字還在訴說朱大典的故事……長山三村村支書李根成說,村里已在此處建造了圍墻,計劃建造朱大典讀書公園,目前正在籌措資金。
5徐東藩:傳奇外交官為保護百姓丟掉官帽
據長山村史記載,徐東藩,譜名崇祿,又名壽城,乳名阿六,出生于1887年,享年63歲。徐東藩出生于長山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家境貧寒,因家中三子三女,他最小,故取乳名阿六。為了讓子孫有出息,即使緊衣縮食,家里仍千方百計供他和二哥念私塾。當時宗祠里為了獎勵讀書人,劃出專門的土地用于獎勵。爭氣的徐東藩后來中了秀才,分到了一部分土地。以前,徐氏宗祠為鼓勵讀書,采取的田地獎勵措施是:初中畢業者可得一股,高中畢業者二股,大學畢業者三股,每股2~5畝不等,不用賦稅。徐東藩學習成績優異,是省立金華第七中學(金華一中前身)首屆畢業生里的第一名,后來升入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畢業后,被公費派往英國伯明翰大學深造,獲得碩士學位,還曾游歷歐、美二洲。原本還想攻讀博士學位的他由于當時政府催歸不得不放棄。回國后徐東藩曾短期在北京大學任教,后任山東省省長公署外交秘書、外交部參事等職。
徐東藩為人正派,曾為了保護一方百姓丟了官帽。在任威海衛特別行政管理公署專員期間,為了反抗英國鹽商,當地鹽民發生搶鹽事件。一連幾天,威海南鄉窮苦百姓成群結伙哄搶了鹿道口鹽場。當時,英駐威領事曾要挾徐東藩開槍鎮壓鹽民,遭到他拒絕。為此英方向南京政府提出抗議,要求懲辦徐東藩。當時南京政府行政院長汪精衛了解情況后要徐東藩鎮壓事件為首者,徐東藩慷慨陳詞:“決不以中國人民的鮮血來染紅我的頂子(官職)!”被罷免后他毅然回到故鄉,自命“退翁”,將書房命為“補讀齋”,在家潛心研究學問。1939年,應當時浙江省主席黃紹竑的邀請,徐東藩出任浙江省臨時參議會秘書長,后任省參議會參議員,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6年初,受到當時國立英士大學校長杜佐周的邀請,徐東藩出任該校教授、法學系主任,一直到1949年5月金華解放。
徐東藩為人正直,生活簡樸,節衣縮食,但他熱心公益,回報家鄉。為資助家境貧寒的學子,他拿出一萬元為金華中學設立獎學金,據說這是金華有史以來第一個提供免費讀大學的獎學金。1933年,長山遭受特大洪水災害,村中三座石橋被沖毀,他獨資進行重建。當時長山村北邊有一大片農田,勞作村民無數,每次刮風下雨,村民都沒地方躲,徐東藩為此特意出資在合適的地方修建了一個涼亭,名為“話耕亭”(現已毀)。1949年,他又重修了“平疇一覽亭”,更名為“望耕亭”。1947年,為了救濟家鄉貧苦村民,徐東藩到處奔波,向聯合國救濟總署浙江分署請求,向村民發放了一批棉布、糧食……如此善行不勝枚舉。
徐東藩的孫子徐中柳今年65歲,如今仍住在長山村。他說他出生時爺爺已經不在,3歲開始,他便由奶奶一手帶大。他22歲時,奶奶也因病去世。奶奶在世時,經常跟他說起爺爺過去的故事。天資聰穎、剛正不阿、熱心公益……在奶奶的述說中,他在心里勾畫了爺爺的樣子。
6引進沙畈水 護好一方溪
漫步在長山村,只見平整的水泥路曲曲折折地通向遠處,兩邊是白墻黑瓦的馬頭墻和郁郁蔥蔥的樹木。李根成告訴記者,馬頭墻一共500多米長,村里投資了十多萬元。而路邊長達幾里路的綠化是這兩年種的,也花了十多萬元。村口涼亭、圓盤為美麗長山添色。
“和過去比起來,長山現在環境衛生有了大改觀,村民們都說好。”李根成還說,“五水共治”行動開展以來,長山也不遺余力做了很多工作。對1.5公里長的石道溪進行全面清理,人力撿、挖機挖,溪里撈出來的淤泥、垃圾運了好幾天。下一步,村里還將打算在溪中建一個堰壩,用于防洪和日常的儲水抗旱,在河道兩邊做起護欄。石道溪上游有一個祠堂,荒敗多時,村里想對其進行整治維修,目前這個98萬元的項目已經上報。
長山村從1986年開始一直喝村自來水廠里的水,今年,長山一村到四村,連同安腳村、扎坑村要一起引進沙畈水。入戶管之前已經鋪好,只要鋪設總管引水即可。對下一步的工作,有關的六個村將一起開會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