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五水共治”護航,把“最后一道防線”的工作前移到“第一線”
今年3月12日,“王鶯法官工作室”及“五水共治”巡回法庭在長山鄉掛牌啟用,這是全省首個駐鄉并以法官姓名命名的工作室,也是全省首個“五水共治”巡回法庭。如今,四個月過去了,“王鶯法官工作室”及“五水共治”巡回法庭已經接待來訪群眾50余人,調解處理民間借貸、婚姻家庭糾紛、買賣合同、“五水共治”糾紛10余件,被當地老百姓稱為“最接地氣的法庭”。
“巡回法庭讓法官與老百姓‘零距離’交流”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婺城區“兩會”上,有人大代表反映:“五水共治”工作涉及許多利益糾紛,處理不好既影響“五水共治”的推進,也會影響社會穩定,急需法律服務與保障。婺城人民法院黨組高度重視這一建議,就此展開調研,僅過了不到半個月時間,就決定在長山鄉設立法官工作室和巡回法庭,幫助當地村民排憂解難,及時處理各類糾紛,特別是涉及“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糾紛,全力化解矛盾。
“駐鄉法官工作室和巡回法庭直接在一線,讓法官和老百姓直接面對面交流,是一種創新,能夠把許多矛盾糾紛解決在前沿,解決在基層。這也是延伸司法服務陣容的一個舉措,更是保障重點工作的一個措施,是落實黨的群眾教育路線的一個具體實際行動。”“五水共治”巡回法庭庭長王鶯如此看待自己的這份工作。
長山鄉處于婺城區“最差河流”桐溪的源頭,有109座山塘水庫,養殖業是該鄉支柱產業。按照“五水共治”的要求,長山轄區的清塘水庫要改“肥水養魚”為“清水養魚”,致使水庫承包者蒙受經濟損失,引發矛盾糾紛。今年4月,“五水共治”巡回法庭與白龍橋鎮、長山鄉黨委政府一起幫助當事雙方重新簽訂承包協議,妥善化解了這一糾紛。
“‘預防為主、源頭治理、預警在前、調解優先’這句話是我們工作中堅持的原則。”王鶯介紹,立足抓早、抓小、抓苗頭,深入轄區排查矛盾糾紛,充分發揮專業所長化解基層矛盾,“這其實就是把‘最后一道防線’的工作前移到‘第一線’來了。”除此之外,對特別困難的群眾,還將實行“一對一”或家庭“結對子”進行結對幫扶;對涉及弱勢群體的案件,同時建立快立、快審、快訊的“綠色通道”,保障其合法權益。
“處理民事案件或糾紛,一定要讓當事雙方都有開口說的機會”
自1997年到婺城人民法院工作,王鶯已經在法理世界里手持“天平”17年,多年的辦案經驗讓她成為一名耐心的“傾聽者”。“特別是在處理民事案件或糾紛時,雙方各執一詞,在氣勢上也有強弱之分,這個時候就一定要讓當事雙方都有開口說的平等機會,這樣才能疏通事情的來龍去脈。”王鶯說。
今年5月14日的一場暴雨,將位于瑯琊鎮上盛村一家專門處理牛糞的環保型企業兩天前新砌的36厘米高的圍墻沖倒,導致廠區內的有機肥原料牛糞等沖入位于廠區下放傅某的良田里,村里的排水管網也被堵塞,傅某的一畝二分田里剛發芽的紅豆杉苗盡數被毀。事后,傅某要求賠償損失40萬元,由于雙方協商的賠償數額相差較大,一直未達成一致意見。后事態愈演愈烈,傅某召集多名親朋好友,將車停在廠區門口阻止廠區的正常經營。苦于問題難解決,企業主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到“五水共治”巡回法庭。
得知這一情況后,王鶯首先安排法庭工作人員趕往瑯琊鎮調查摸底,并以暗訪的形式對傅某的受淹田地進行調查,初步掌握有關情況,為調處該糾紛做好準備工作。7月16日下午,法庭牽頭聯合婺城區瑯琊鎮司法所、上盛村村兩委有關人員,到該企業召集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
在調解過程中,雙方情緒一度失控,發生激烈爭吵,面對當時情況,王鶯一方面極力安撫雙方的情緒,另一方面與副庭長以“背靠背”的方式將雙方分開進行溝通,并傾聽雙方的訴求。
經過實地勘察,王鶯了解到,惹上糾紛的這家環保型企業是浙商回鄉投資企業,2012年被引入瑯琊鎮,建業初衷是為環保事業作貢獻,瑯琊一帶養殖戶多,以往處理牛糞、豬糞污染是個難題,而這家企業能將牛糞、豬糞等轉化成有機肥。目前,與企業簽約的奶牛養殖場有幾十余家,企業一天能處理七八十噸牛糞、豬糞,年生產有機肥1.5萬噸。企業開辦三年來,對防止污水橫流及“五水共治”、環境保護作出積極貢獻。事發后,企業方也積極采取補救措施,疏通排水管網,并與受災農戶協商賠償事宜。
而另一頭,年近花甲的傅某是上盛村人,原指望田里的收成過日子,這次事件無疑讓傅某損失不小。傅某,王鶯首先從情理角度進行耐心分析,此次事件非人為因素造成,企業方在事情發生后也采取了積極處理的態度;再從法理角度分析,使傅某了解到國家有關財產損害賠償的法律、法規以,并幫他分析,糾紛一天不解決,他的田地就不能解封補種紅豆杉,損失就更大。
經過近4個多小時的調解處理,最終當事雙方各讓一步,達成賠償8萬元的協議。簽完調解協議的那一刻,雙方愉快地握手言和,傅某也終于露出了笑容。后來,王鶯還特別向企業主建議:作為一家環保企業,在為生態環境作出企業應有的貢獻時,應響應“五水共治”的號召,做好自身的防護措施,消除污染隱患,不能讓“倒灌”事件再次發生。企業主也當場作了承諾。
“這四個月,聽了很多也學了很多”
“巡回法庭成立的這四個月,不僅幫助不少老百姓解決了法律糾紛,解開了法律疑問,也讓我成長了很多。”王鶯說。婺城人民法院白龍橋人民法庭副庭長、“五水共治”巡回法庭庭長,還有以本人名字命名的“王鶯法官工作室”,身兼數職的王鶯不僅每月超額完成審判任務(要求每月辦結案件任務數至少18件),還嚴格按照工作室的工作制度,保證每周五上午準時到長山鄉為當地老百姓答疑解惑,調解糾紛,每月駐鄉工作時間均不少于四個工作日,并按標準著裝,從未間斷過。其余時間通過電話和網絡隨時為轄區群眾提供法律服務。
“在這里,我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傾聽。”對外界稱“王鶯法官工作室”及“五水共治”巡回法庭為“最接地氣的法庭”,王鶯對此也是深有感觸,“在基層不像在法庭上,證人寥寥可數,在村子里,接觸面很廣,工作室門檻低,老百姓人人都可以來找我,他們說,我就聽,這樣解決起糾紛來就更直接、更客觀了”。
審判經驗是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下鄉的四個月,王鶯接觸的都是最基層的老百姓,但就是從這些普通老百姓身上她學到了很多,“書本里的知識畢竟都是理論上的,實際操作起來會遇到很多不可預知的問題,有些法條對如環境污染等一些問題沒有很細化的規定,這促使我去翻閱條文,再上網查資料,對我自身業務有了很大的提高。”王鶯所處的是民事庭,而計劃生育這方面糾紛主要是行政庭在辦理的,遇到這類問題,王鶯都能及時向行政庭的庭長進行請教,或協作處理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