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到現在,兒童康復指導中心已經運行了8個月。在這240天中,中心的醫務人員一直堅持著“用愛擁抱每一天,用心呵護每一位患者”的理念。在這里,這群姑娘小伙與患兒朝夕相處,給患兒以細心、周到的服務;在這里,他們每星期工作六天以上,用愛為患兒撐起了一片平靜的天空。這是一曲溫暖人心的生命之歌;這是一曲振奮人心的理想之歌。童康復指導中心為“折翼天使”找回翅膀,讓他們重新展翅高飛!
目前,除了磐安,來自金華各縣市的近30名患兒來到康復中心進行康復治療,這些孩子一部分是從省兒保轉診過來的,一部分是其他患兒家長介紹過來的,還有一些則是慕名而來。康復中心的設立,為不少金華家長解決了燃眉之急,也幫助他們減輕了一定的經濟負擔。
“在康復咨詢中,家長們常常問:‘什么時候能好?’‘怎么治療最快?’這是我最難回答的問題。”胡珍珍說道:“因為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沒有捷徑可以走。”患兒一般要至少進行一個療程的康復訓練,為期3個月,根據病情,一個月最少要做20次,折合下來一個星期最少要進行5次康復訓練,每次45分鐘左右。
在采訪過程中,胡珍珍一直電話不斷,這些電話都來自于希望前來就診的外地患兒家長,胡珍珍在電話里不厭其煩地告知康復中心的基本情況、地址,以及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期間,有一位來自縉云的家長前來咨詢康復事宜,她的孩子今年3歲半,左手握力小,還有剪刀步癥狀,走起路來后跟不容易著地。她曾帶著孩子在杭州等地輾轉求醫,但交通、住宿都不方便,最后在一位醫生的推薦下找到了這里。在仔細了解了患兒病情后,胡珍珍立馬帶著她來到了康復中心,安排科主任作進一步診斷。
“對于發育遲緩的患兒,父母要注意,尤其是腦癱患兒,3歲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越早干預治療,康復的幾率越大。”胡珍珍說,還有一部分孩子出現剪刀步、足內外翻等異樣走路姿態,一些父母以為是走路習慣的問題,其實很可能是因大腦或肌肉發育遲緩導致他們存在運動功能障礙,對這些孩子,家長一定要耐心,堅持帶孩子進行康復訓練。
胡珍珍多么希望,這些“折翼天使”在這里得到良好的訓練和治療,重新找回翅膀,重新展翅高飛。
“聰聰(化名),來,現在要跟哥哥做運動了。”在康復室里,22歲的劉君逸正在為聰聰做訓練。聰聰今年2歲,偏癱,在這里做康復已經兩個多月,經過一對一的訓練,情況已有所改善。雖然每次做訓練還是會哭,但和劉君逸這個大哥哥熟悉之后,大部分時間能比較配合。
劉君逸今年22歲,畢業于寧波衛校。眼前的他個子高瘦,白白凈凈,看起來有些靦腆。說起當初為何選擇讀衛校時,小伙子撓撓頭說:“因為可以學推拿,以后和同學互相按摩就方便了。”原來,高中時劉君逸脊椎不太好,給生活造成一定影響,促使他萌生了學醫的念頭,一來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二來,可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病人。
畢業前,劉君逸在寧波一家康復醫院實習了一段時間,在那里主要接觸成人康復。去年12月份,經過選拔,劉君逸進入了這里的康復中心。雖說大學里學的是康復專業,但之前接觸的多是成人康復,真正著手兒童康復還是需要從頭學起,最初小伙子也受過打擊。“開始我不熟練,有些笨手笨腳。記得有一次我負責一名癲癇兒童,他有點調皮,做訓練時還會打人,我手忙腳亂,怎么也做不好,他的家長就要求換人,讓鄭主任給他做,那時挺傷心的。”那次“換人風波”讓劉君逸大受打擊,但也激起了他的斗志。前輩們做訓練時,他就在一旁專心地看著,怎么讓孩子配合,怎么準確地找到位置。空閑時,他一遍一遍做訓練,琢磨手法力度;培訓時,專心致志學習專業知識。經過三個多月的磨礪,劉君逸已經能單獨為孩子做康復,自然也沒有再經歷“換人風波”。為孩子做訓練時,幾乎每天都重復一樣的動作,一做就是個把小時,孩子哭鬧時更需要“連哄帶騙”,有時做完后自己已經一身汗。遇上不配合的孩子怎么辦?“只能再耐心些、再仔細些。有人喜歡玩,有人喜歡吃,根據他們的特點投其所好。”如今的劉君逸已經悟出了經驗。
“小劉,過來幫我孫女看看。”剛跟記者聊了幾分鐘,那邊又有患兒家長在喊。劉君逸抱歉地朝記者笑笑,趕緊跑過去。“奶奶,您孫女已經有進步了,您不要急。”劉君逸一邊扶著小女孩做訓練,一邊寬慰焦急的奶奶。小女孩做完訓練后要走了,主動跟劉君逸揮手再見。
“現在忙的時候我一天要為10多個病人做康復。”劉君逸說,遇上下雨天,人稍微少一點,他們中間可以休息一兩個小時。要是天氣好,病人一個接一個,等到12點以后吃午飯,飯菜都冷了。要是又有病人來了,他們匆匆吃完馬上又得接著做。采訪當天,下午4點半了還有五、六名孩子在做訓練。一些家長平時工作忙,周末才有時間帶孩子過來,劉君逸和同事們也自覺放棄休息時間,無償加班,負責地做好工作。
當家長帶孩子來康復中心時,醫生做的第一步就是對孩子的情況進行評估,根據個人病情“私人定制”康復計劃。這項工作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多年的經驗積累,對劉君逸來說也是目前最難的一步。每次鄭主任為孩子做評估時,劉君逸也在一旁默默觀察,自己在心里做評估,“現在我能評估一些常見的病情,還需要不斷積累經驗。如果評估不準確,制定的計劃不合理,再多的訓練也收效甚微,耽誤孩子的病情。”
問及對自己未來的期望時,劉君逸說,他想研發專門針對兒童的康復器材。原來,目前一些康復器材是成人、兒童通用的,實際使用時會發現,雖然兒童也適用,但如果能根據兒童的特點專門研發,用起來或許會更輕松,以后他想在這方面多做功課。
劉君逸的家離康復中心只有幾站路,盡管平時工作忙了一些,家人們還是挺支持他的工作,“這里環境好,同事好,平臺好,我會珍惜機會不斷提高技術水平,讓更多孩子找到歡樂童年。”
康復中心的科室主任名叫鄭莉斯,據了解,在來康復中心之前,她就已經有8個足年的兒童康復治療經驗,臨床工作經驗豐富,不曾想眼前的鄭莉斯竟是位年輕姑娘,漂亮清瘦,話語溫柔。
當初從學校畢業后,鄭莉斯就來到金華市第二醫院康復科工作,主要針對成人康復,2006年,表現優異的她被醫院科主任推薦到金華市殘疾人康復中心進行兒童康復工作,“兒童康復與成人康復雖然相通,但很多方面還是很不一樣的。”對當時的她來說,在兒童康復上就是“零”起步,為了加快腳步,她積極去南京兒童醫院、杭州的省兒保等醫院進行進修,并結合臨床實踐和理論知識,一年年下來,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康復理念。
“成人康復中,以老年人居多,他們的要求是只要肌肉不萎縮,維持關節活動度,恢復行走能力就好,而小孩子的要求就高了,家長們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恢復跟正常人一樣的機能,畢竟這是關乎孩子一輩子的事。”鄭莉斯說,“除此之外,對這些孩子,我們要非常有耐心,手法要非常精細,既要讓孩子接受配合,又能達到家長所期望的,這就需要跟家長進行一個良好的溝通,需要家長的配合。”對于前來康復訓練的孩子,鄭莉斯會根據其自身情況分別進行康復、特教或理療,還要在過程中進行細致地觀察,根據每個孩子的愛好和個性,來分散孩子在治療時的不適感,并告訴家長在回家后要怎么進行后續的康復自健運動。
沒聊上兩句,鄭莉斯就被患兒家長喚去,在康復中心,很多家長指明要她為自己的孩子進行康復訓練,還有不少患兒已經跟著她治療了兩三年。“發育遲緩、運動障礙患兒,越早干預治療,康復的幾率越大,3歲前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腦癱患兒最佳的康復治療期是6月齡,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期,康復幾率則越來越小。”鄭莉斯強調,“康復訓練需要長期堅持,很多家長為了圖快,輕信一些廣告,或者沒有堅持,常常耽誤了孩子的最佳康復時間。”現在跟著鄭莉斯的一位患兒就因為家長聽信廣告,中斷了康復訓練,轉而帶治療著孩子去開刀做手術,沒想到更加嚴重了,直到現在,這位家長還十分懊悔:“真是后悔沒跟著鄭醫生堅持練吶,不然孩子也不至于現在這樣。”鄭莉斯說:“對運動發育遲緩、運動發育落后的孩子來說,康復訓練是首選,就算手術了,沒有進行后續的康復治療,手術效果還是‘零’。”
兒童康復訓練不僅是一個腦力勞動,還是一個體力勞動。別看鄭莉斯身材纖瘦,可力氣卻不小,對六歲的胖大孩子,她一個人就能完成近一個小時的康復訓練。但幫助孩子訓練,不能用蠻力,而是要用巧勁,多年下來,鄭莉斯的右手拇指酸脹勞損,每到下雨天,右手臂的經脈還會脹痛,而在訓練過程中,腕關節受傷、手臂被抓傷都是很正常的事。
因為康復中心醫務人員比較緊缺,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每個星期六都是無償上班,常常早上8點上班,忙到中午12點都沒時間吃午飯,去年天冷的時候,等到醫護人員得空吃午飯,飯菜都已經冷冰冰了,但對此,大家都毫無怨言。“當看到孩子們通過治療,有了進步和康復,我就十分滿足了。”鄭莉斯笑著說。
當被問到個人問題時,眼前這位淡定溫柔的女強人露出了一絲羞澀,因為忙于工作,目前她還處于單身階段,家人都急壞了,但她說:“每天照顧這些孩子,哪有空想自己的事,我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幫一個就幫一個,這可是一個孩子一輩子的事。”
嬌小的個子,甜甜的笑容,嗓音清脆,23歲的李承妹6月3日剛剛回到康復中心報到,之前三個月時間,她和其他幾名同事一起在省兒保進修。
“明明(化名),最近恢復得怎么樣啊,讓阿姨抱抱。”當天一大早,患兒明明的媽媽就帶著兒子來做康復,李承妹趕緊迎上去。三個月沒見,明明認生了,扭著身體不讓她抱,李承妹笑著捏捏明明的臉。
李承妹畢業于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的就是康復專業。大學里學的是成人康復,但如今做的卻是兒童康復。說起原因,李承妹笑道,主要是因為自己個子太小,成人康復要很大力氣,她有些“hold”不住。加上她本身也很喜歡小孩子,便選擇了做兒童康復。
今年1月份,李承妹進入這里的兒童康復中心。“選擇到這里工作我最看重的就是可以有機會到省兒保進修。這次三個月進修時間,我在省兒保學到很多專業知識,受益匪淺。”在省兒保醫院,李承妹專攻了語言訓練。一些患兒智力很好,但是話說不清楚,有構音障礙,或者不能認知,這些都需要通過語言訓練。李承妹說,語言訓練需要康復師全身心投入,稍微開小差就不能及時注意到孩子的變化,要用孩子的思維去跟他們溝通,引導他們說話,需要極大的耐心。下星期開始,兒童康復中心就要開設語訓科室,已經有好幾名患兒排隊。李承妹將用學到的技能幫助他們。
除了汲取了專業知識,在省兒保進修的日子里,李承妹也收獲了自信和動力。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第一個病人。那名患兒當時四個半月大,肌張力偏高,不會抬頭、翻身。李承妹接手后,給他做了不到一個星期的康復鍛煉,那名患兒的情況便改善了很多,由此得到了患兒家長的信任。看著可愛的孩子在自己手下進步,李承妹也得到了信心和滿足感,她和患兒家長成了朋友,如今他們還經常打電話來咨詢問題。在杭州,李承妹還遇到七、八個金華各縣市區的患兒家長,他們聽說金華市區有了自己的兒童康復中心后很高興。“在杭州排隊時間長、開支大,他們過兩天會帶孩子來我們這里接受治療。”
李承妹是衢州人,為方便工作,她在康復中心附近租了個房子。女兒一個人在外地工作,家中父母難免牽掛,但父母非常支持和理解李承妹的工作,認為這是積德行善的好事。李承妹大學里幾個朋友也在金華工作,空閑時她們也會一起聚聚,互相交流。“不能說沒有壓力,但老話說的好,‘有壓力才有動力’,我們同事之間經常互相鼓勵。下班后,我們還會互相推拿,放松放松。我相信我能一直堅持下去。”李承妹說。
扎著馬尾辮,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穿著一套白色的“護士服”,她叫林映,是城西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童康復中心的一名康復師。面前這位康復師看起來挺靦腆,卻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
在采訪中,記者得知,小林是1994年出生的,算起來今年也就才21歲。當談起自己的專業,自己的工作時,靦腆的她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我是從永康衛校畢業的,剛開始學的專業是護理,后來自己比較喜歡康復,就轉學康復專業了。現在在浙江大學讀大專,學的也是康復專業。”對于康復專業,小林喜歡得很,“我是去年畢業的,當時畢業的時候剛好碰到這里招人,想想自己去幫忙康復成人會有點吃力,加上自己比較喜歡小孩子。我來應聘的時候看到這里環境很好,就挺想來這里上班的。”
學的是康復專業,喜歡孩子,這兩個要素足以成為了小林在這里工作的理由。在這里工作將近一年了,對于小林來說最大的收獲就是“很滿足”。“看著一個孩子從不會爬到會爬,真的讓我覺得很滿足,很有成就感。”
去年,小林幫一個小孩做康復,這個孩子的自身條件還算不錯,屬于上肢力量比較好的孩子。但剛開始的時候,小孩完全不會爬,來到康復中心以后,在醫護人員和家長的訓練下,慢慢地,一個星期之后,小孩子會進行腹爬了,再后來小孩子居然會手腳并用進行四點爬,現在這個孩子已經會走路!
談起自己幫助康復的孩子,小林的臉上滿是幸福,每個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對于小林來說都是一種欣慰。“之前有一個來自永康的孩子,這個孩子是由于肌張力偏低導致四肢不能很好地運動。家長就把孩子帶到我們這里康復運動,但是做了兩個月,這個孩子還是不會爬,那時候我就感覺到特別失望,感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沒有得到回報。但還是得堅持幫著孩子做康復運動,突然有一天孩子居然會自己爬了!我看到孩子會自己爬了就高興壞了!半年左右,這個孩子已經會走路,現在都不用過來做康復了。”
所謂“二抬頭四翻身六七坐八九爬周歲站立”,意思就是在每個階段孩子就應該學會怎樣的一種基本技能。但是對于來兒童康復中心治療的孩子來說,必然是在某個階段跟不上別人家孩子的步伐了。小林要做的工作就是幫助每個孩子來進行運動康復。
今年3月份,康復中心組織了工作人員前往省兒保進修,小林就是其中一位。對于這位年輕的康復師來說,有這樣難得的機會出去學習是非常榮幸的,“在省兒保,我進修的是運動治療專業,那里的專家、醫生手把手地教我們,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們也可以提問,讓我成長很快。”
小林坦言自己剛開始來的時候也挺不適應這份工作的,也常常會有失落的時候,但是人總是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的,“在慢慢的學習中,一個月下來,自己也可以上手幫著孩子做運動了。其實做這份工作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的,孩子哭鬧是常有的事。孩子的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家長的理解和配合。”
為什么選擇現在的工作?有人因為愛好,有人隨遇而安,23的徐嫣燕選擇做康復師卻是為了彌補遺憾。“如果我早點學了康復護理,或許我外婆就不會那么走了。”
徐嫣燕和外婆感情很好,幾年前,外婆因為中風一病不起,當時家里人都不懂怎么護理,外婆最終撒手人寰。大學填志愿時,徐嫣燕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康復專業,父母也十分支持。在安徽中醫藥高專,徐嫣燕系統學習了成人康復、兒童康復。學了之后,每次回家她都會幫家人推拿、拔罐,為他們緩解病痛。
今年4月中旬,徐嫣燕進入這里的康復中心工作。在這之前,她曾經在金華中心醫院實習。“大學里老師會給我們示范動作,也會讓我們自己動手,但那時學的都比較淺,真正用到工作中還是要自己不斷學習。”徐嫣燕說,康復中心有鄭主任這樣經驗豐富的老師,經常能給他們很多很好的建議,讓他們少走彎路。經過兩個多月的鍛煉,徐嫣燕已經能單獨為患兒做康復訓練,而且能發現患兒們的進步。有一個7歲的孩子因為肌張力高,兩條腿很緊,屈膝、彎腿都會痛。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徐嫣燕給他壓腿的時候感覺已經松了許多。
徐嫣燕說,如今忙的時候一天要為7、8個患兒做康復訓練,工作的時候沒感覺,每次下班了才發現自己手腕發漲、酸痛。“家長都很配合,孩子們也很可愛,雖然有時挺忙,但每次看到他們有進步,我們和家長一樣高興,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徐嫣燕白白凈凈、斯文秀氣,休息時就喜歡宅在家里繡繡十字繡。有耐心的她可以一連幾個小時坐著繡。“下次就輪到我出去培訓了,有點興奮。”徐嫣燕說,現在自己就像一塊海綿,什么專業知識都想吸收,讓自己全面發展,但她也知道不能心急,需要慢慢積累。
郭晨陽也是這次出去培訓的工作人員之一。“除了孩子們以外,我是咱們中心最嫩的男生。”1994年出生的他經常和同事開玩笑。和李承妹一樣,郭晨陽也在寧波衛校讀書,去年12月份進入康復中心工作。這幾天,剛培訓回來的他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寧波考駕照。
雖然年紀小,但從中專到如今,郭晨陽已經有五年的康復學習經歷。在省兒保進修時,老師也表揚他:“學習能力強,上手快,性格好,適合做兒童康復。”老師的鼓勵讓小伙子信心倍增。在省兒保,郭晨陽主要學習推拿、按摩。“推拿按摩講究力度掌控。小孩子太小,皮膚嫩,如果力度太重了就會弄疼他們,太輕又達不到治療效果。外界環境對小孩子影響很大,要盡量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康復效果才能更好。對我們康復師來說,心態很重要,要耐心、細心。感覺累的時候,跟小孩子笑笑鬧鬧也是緩解壓力的好方法。”雖然工作時間不長,但小伙子已經總結出了經驗。
“這次培訓機會對我來說非常珍貴,感謝胡院長的信任,我一定會好好努力,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康復師。”郭晨陽信心滿滿。
記者手記:
兒童康復中心里的孩子,做著康復運動,卻在哭鬧著,他們是不是累了?感覺不舒服了?不能開口叫爸爸媽媽,只能用眼淚來表達內心的不適。肉嘟嘟的小臉讓人忍不住上前去輕輕捏一把,伸著小手想讓人擁抱。
走出兒童康復中心,我就問自己“如果是我,在這里工作會怎么樣?是不是會像他們一樣耐心地對待那些孩子呢?”我不知道,也許自己做不到像他們那樣吧。
在兒童康復中心現場,看到康復師耐心地和孩子們的交流,那樣不厭其煩地重復動作,我們對那群年輕康復師的敬意油然而生。
應該說,這群孩子的未來才剛剛起步,卻比正常的孩子起步晚了,但他們的未來一定會是光明的,對嗎?一位家長對我說的話,我至今記得:“只要孩子好,自己累點苦點又怎樣呢?”雖然家中貧困,但孩子是全家的全部希望,把僅有的錢全部花在孩子身上,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早日康復。
婺城新聞網簡介 | 版權聲明 | 刊登廣告 | 聯系方式 | 法律顧問 網站地圖 |
浙新辦2008[ 15 ]號 浙ICP備09057527號 金華市婺城區新聞傳媒中心主辦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加盟單位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辯率調為1152*864 浙江在線技術中心,提供技術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