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年前,馬淤世祖濟公來金華赴任,至馬淤時見其風景秀美而選居,始稱其為“漁溪”,之后,“漁溪晚眺”、“后畈春耕”、“谷口樵云”等多個景點被文人墨客贊頌。經過700多年的熏陶,馬淤村的文化氣息日漸積淀,馬淤人也對文化有著一種特殊的厚愛。現在每逢天氣晴好,婺城區詩詞學會成員便齊聚馬淤,吟詩作畫,重現以前“賽詩會”的風雅場景。而說起馬淤現在的“文化復興”,村民們會異口同聲提到他們的村支書、區人大代表吳國成。
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馬淤村地廣水環,漁溪繞村而過,因為地勢偏低,一到多雨時節,常常受洪澇之災,村民對此十分憂心,哪里還有心思舉辦“賽詩會”。2000年,時任馬淤村村支書的吳國成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措——對漁溪進行改造,向村民征地130多畝,把原先只有10多米寬的漁溪改造為50多米寬,并清理河中淤泥,對河岸進行修整。漁溪整治完成后,馬淤村再沒有出現內澇的情況。2002年,吳國成又對全村的土地進行整理。村民們商量后,全力支持這個決定。土地整理剛完成,除村、鄉規劃外,吳國成又馬上著手對其他土地進行重新調整,分配到戶。經過整治,馬淤村大力發展蓮藕、甘蔗、荸薺、花卉苗木等特色農業及第三產業,村民年年都取得好收成,現在,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6000余元,大家對此拍手稱好。
2004年,婺城區開始全力施行村莊整治和新農村建設,馬淤村也投入130多萬元對村莊進行改造。村里環境好了,吳國成開始考慮如何把馬淤悠久的歷史文化重新發揚光大。除了制作100多塊文化宣傳牌、組建多支文藝隊伍外,他還力求恢復馬淤耕讀古風的良好傳統。2005年,婺城區詩詞學會到馬淤村采風,吳國成決定復興村上的“賽詩會”,出資出版了《馬淤新貌詩選》,并邀請學會與馬淤村結對,讓會員們指導村上的愛好者進行詩詞創作。吳國成說:“馬淤是文化古村,以前文人講究獨善其身,現在新農村整治好了,文化建設一定要跟上去,讓文化在全村發揚起來。”2006年,馬淤村被評為市級文化示范村,整個村子重新恢復了風雅古風。
作為區人大代表,吳國成還十分關注民生問題,所提出的加大化工企業管理、后畈田村整村搬遷等提案均受到重視,也為改善村莊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