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蔣堂鎮,你若問起陳建軍,村民們會說:“陳建軍呀,認識,我們鎮黃碧壟村的,全國種糧大戶,致富能手,誰不認識他呀!”2008年,陳建軍承包的1260畝耕地收獲糧食400多噸,獲純收入四十多萬元。
今年43歲的陳建軍有著20多年的種糧史。上世紀80年代,初中畢業的他在村里當農技員。1994年,他承包了36畝農田用于種糧。“13億人,都是要吃糧食的。糧價有低谷,總會有高潮。只要有信心和恒心,相信科學,農業一樣可以成為高新產業。”陳建軍說,他對種糧這個行當有感情,要種一輩子。特別是去年在中央、省、市1號文件精神下,種糧規模進一步擴大。2000年,陳建軍的農田承包面積只有480畝;現在,他的大農場已經有了1260畝的規模。他說,以前種地,全是自己干的,下田收割,起早貪黑,開著手扶拖拉機拉稻谷。眼下今非昔比,儼然一美國農場主,開著小車在農場的田間水泥路上縱情馳騁,干活不用親自出力,農忙時只要出錢,連人帶農機都有得雇。
陳建軍不但為自己創造了財富,也為地方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工作機會。“去年最多的時候有150多人幫我干活,人工支出達54萬。”
說起這些年來的種糧心得,陳建軍侃侃而談,選用優質高產品種;實行油—稻、菜—稻的輪作模式,提高糧食復種指數,采用輕型栽培技術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行無害化栽培;春糧和早稻全部采用機械化插秧,使得畝均產量大幅度提高;和金華市順和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全面應用機械化收割,實現水稻生產的節本增效、高產穩產。他說,現在政府對農業生產越來越重視,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確保糧食生產安全,進一步提高農業發展水平。這讓他對發展糧食生產充滿了信心。
2007年,從稻田走來的農民陳建軍成為一名婺城區政協委員,這讓他的社會地位有了很大變化。與社會各界精英同臺議政,讓他的眼界與精神境界都有了很大提升。通過政協這個平臺,他向更多的人無償傳授農業科技,以求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同時,他還聯合多名農民成立了金華市蔣堂建富糧食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擁有成員120人,基地面積2560畝,另外還帶動周邊農戶100余戶。此外,他積極履行委員職責。在2008年的婺城區兩會上,陳建軍提交的提案《關于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被評為婺城區優秀提案。陳建軍說,近年來,中央、省、市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每年都在增加,只有讓農民看到更多的實在利益,才能激發他們的種糧熱情。“作為政協委員,就是要敢說敢為。最讓我欣慰的是,我所提出的提案,能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基本得到落實。”農民出身的陳建軍表示,今后將繼續關注“三農”問題,替農民兄弟多反映問題,多解決困難,以此來幫助他們提高生產,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