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顆粒的出世秘密
■古人與鹽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淮安不靠海為何會有大型鹽場
■記者探秘現代化工廠怎樣生產鹽
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夙沙氏煮海為鹽,把簡單的餐飯點綴得有滋有味。從那以后,人們就一直在尋找鹽。然而,鹽是如此行蹤莫測,它藏在海水里、躲在土壤里,有時候又鉆入地球深處、與巖石相伴。為了找到鹽,人們費盡心思;找到以后,如何把它從藏身之地“請”出來,再次成了一個難題。當然,這難不倒聰明的人,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人類是怎樣征服這種調皮的晶體的。
現代化的制鹽車間見不到一粒鹽,白花花的鹽,都是在這些管道里生產出來的。快報記者 辛一 攝
第一個發現鹽的人是誰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了鹽,一日三餐將多么乏味。然而,恐怕就連最優秀的廚師也很少認真考慮——是誰“發明”了鹽?
在江蘇鄰省山東的壽光市沿海地區,一些老鹽工口中,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遠古時期,在山東半島南岸的膠州灣一帶,居住著一個原始部落,部落首領名叫夙沙,是個聰明能干的人。有一天,夙沙和往常一樣,用陶罐打了半罐海水,放在火上燒,想煮魚吃。突然,一頭野豬從夙沙眼前飛奔而過,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著野豬回來,陶罐里的海水已經燒干,只在罐底留下一層白色的細末。夙沙好奇地用手指蘸起白色粉末,放進嘴里嘗了嘗,又咸又鮮,好吃極了。等野豬肉烤熟后,夙沙抹上白色粉末,美美地吃了起來。那白色的粉末,便是從海水中熬出來的鹽。
傳說起于什么時候,老鹽工們不知道。不過,他們的說法,和史書記載的基本吻合。壽光鹽務局的劉書正告訴記者,戰國時期的史書《世本》中,就有“夙沙氏煮海為鹽”的記載。據考證,在距今大概5000年前,古老的夙沙氏部落居住在山東沿海地區,他們首創了煮海為鹽。
劉書正總結道:“鹽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神奇物質,因此,確切地說,并不是人類發明了鹽,而是發現了鹽。”
古人制鹽都要經過哪些生產流程
與山東相鄰的江蘇,海岸線較長,瀕臨黃海的地區,海鹽資源豐富,鹽場分布在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云港市周圍及其以南的沿海地區。遠在商周之前,江蘇已有鹽業生產,有文字記載的產鹽史迄今也有2400多年。
自古以來,就有“煮海之利,重于東南,而兩淮為最。”(清朝嘉慶年間《兩淮鹽法志》)的說法;唐代大詩人李白更盛贊“吳鹽如花皎白雪”;北宋詞人周邦彥則寫下了“并如水、吳鹽勝雪。”的佳句。這里所說的“兩淮”和“吳”,就位于今天的江蘇省內。在李白生活的唐代,還出現了規模化生產的大型鹽場。有了大型鹽場,老祖宗的“陶罐煎鹽法”當然就行不通了,人們會想出什么法子呢?
關于這個新式產鹽法,明朝嘉靖年間,兩淮巡鹽御史雷應龍曾有一段簡明扼要的論述,制鹽的設備包括:“以鹵池為本,以草蕩為資,以鐵盤為器,以灶房為所,有一未備,煎鹽有妨。”具體的工藝流程是:“刈草于蕩,燒灰于場,曬灰淋鹵,歸鹵于池,煎鹽于鐅。”
首先,人們選擇靠近海邊的灘涂,翻耕、夯實碾平,四周開溝、筑好土埂,建成平整干凈的亭場。在潮汐期間,亭場浸滿潮水,提高了土壤含鹽量,為制鹵打下基礎。早晨,工人把灰坑和煎灶里的灰挑到亭場,攤平曬均。到了下午兩點,灰閃閃發亮,此時,含有豐富鹽分的鹵氣上升,灰變得越來越咸。工人把曬好的灰挑進灰坑,鹵水流入灰坑內的鹵井中。第二天,工人繼續將灰坑內的灰挑到亭場曬,如此反復。等到鹵井一滿,就把鹵水轉移到鹵池里。
接下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試鹵。工人取10粒石蓮子(注:指曬干的蓮子)扔進鹵水,如果10粒都浮起來,說明濃度高,可以制鹽了;如果只有5粒浮起來,說明濃度只有一半,鹽的產量也只有一半;如果只有三粒或者不夠三粒浮起,那就得重新曬灰淋鹵。
有了鹵水,就該煎鹽了,前面提到,古人“煎鹽于鐅”,鐅是什么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