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地下藏有怎樣的大秘密
在業內人士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江蘇淮安一家鹽業公司,想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原來,淮安的鹽也屬于井礦鹽,鹽礦就藏在淮安的地下。上世紀70年代,國家專業地質隊在蘇北盆地找油找鉀找煤普查時,無意中探到了一個鹽礦。這是個驚人的發現。
淮安那家鹽業公司負責生產的盧青峰副經理告訴記者,說起淮安鹽礦的形成,和1.5億年前的一次造山地質運動有關。在這次運動中,淮安正好處于南北兩個隆起之間,形成了一處靠海的斷陷凹地,此后,海水不斷地沖刷凹地,日積月累,凹地慢慢增高,海水帶來的鹽分也不斷結晶增厚,形成了鹽礦。如今,在淮安盆地地下1000米到2500米左右的垂直空間,面積近200平方公里的地方,埋藏著一個巨大的鹽礦,與海洋相比,它無污染、純度高,而且厚度達幾百米至千米,儲量相當大。
雖然發現了鹽礦,但要如何把深藏在地下的鹽開采出來,這在當時成了一個巨大的技術難題。直到上世紀90年代,沉睡的鹽礦才被喚醒。
盧青峰告訴記者,現在,他們生產鹽的流程是:利用地下的石鹽易溶于水的原理,先在鹽礦區鉆井注水采鹵;然后將原鹵凈化,之后精鹵進行四效蒸發成為鹽漿;鹽漿經過離心機甩干后成為食鹽;食鹽經過干燥,再加入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然后包裝成袋,就可以上餐桌了。
現代鹽廠的車間里為何看不到鹽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獲準進入工廠參觀。出乎意料的是,在安靜的廠區,記者連一粒鹽的影子也沒有看到,想象中工人在生產車間里揮汗如雨的景象也沒有出現,因為,在車間里,除了粗大的管道,現場并沒有工人。
鹽在哪里呢?為了解答這個疑問,工作人員將記者領進生產車間隔壁的一個小房間。房間里擺了一排電腦,每個電腦前都坐著一位工作人員,他們手握鼠標,眼睛牢牢地盯著屏幕。記者湊過去一看,畫面上正是外面車間里的那些粗管道,和外面不同的是,在屏幕上,顯示的全是管道里的景象:雪白的鹽正歡快地流淌著……
工作人員介紹,在廠區,從最初的鹵水到最后制成精鹽,所有的一切都在管道里進行,當然,萬一生產過程中發生異樣,監控電腦會迅速作出反應,并反映在屏幕上,技術人員會馬上拿出應對措施。
來到制鹽工序最后一道的包裝車間里,記者看到的已經是一包包“著裝得體”、打著條形碼的成品鹽。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至此,除了礦區采鹵的工序,其他的生產流程記者都目睹過了。
這一切看起來簡單得讓人不可思議!記者一路驚嘆著趕往離廠區十多里的礦區,在那里,或許能捕捉到想象中的壯觀場面。
然而,事情再次出乎意料。到了礦區,車子停了下來。工作人員帶著記者走進一道大門,除了一排工作人員辦公的小平房,現場既沒有揮汗如雨的工人,也沒有任何能稱得上“礦”的東西。“礦”在哪里呢?
工作人員指著一個大約4米高的池子告訴記者,礦就在下面,記者順著臺階爬上去,卻看到一個碧波蕩漾的“游泳池”。池壁上有7根管道,正在往池子里注水。
這是什么?記者探出身子張望,工作人員開玩笑說:“注意別掉下去。不過別擔心,萬一真掉下去,也沒事,因為鹵水的浮力大,人根本沉不下去。”原來這就是鹵水池。在這個表面平靜的鹵水池下面,離地面1300米到1500米的深處,水正源源不斷地經過隧道流進地下鹽礦,鹽被融化了之后,鹽水再經過管道被抽上來,然后輸送到十幾里以外的廠區。而在廠區,最終的產品就是白花花的鹽。
新技術給海鹽生產帶來了什么改變
現代的制鹽工藝顛覆了古人的生產傳統,如今,在中國的產鹽區,無論是礦鹽,或是內陸的井鹽、湖鹽,都普遍采用高科技采鹵的方式來制鹽,產量比過去提高了許多。不過,老祖宗留下來的技術也被現代人利用到了極致。明朝時期,人們改燃燒柴草煎鹽為利用陽光曬鹽,這一次,人們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太陽能。
如今,淮安盆地地下的鹵水也被管道輸送到遠在100多公里之外的灌西鹽場和灌東鹽場,利用海邊的灘涂曬鹽。因為采用礦鹽鹵水,濃度接近飽和,與過去相比,不僅曬鹽周期縮短,產量也比原來高出許多,高到什么程度,淮鹽礦業有限公司的沈曉兵副總經理說:“舉個例子,產一樣量的鹽,如果原來需要1萬畝鹽田,現在只要二十分之一就夠了。”
沈曉兵還告訴記者,和記者在淮安看到的礦鹽生產有所不同,如今這種礦鹵日曬制鹽主要供工業用鹽,比如,兩堿行業及印染、肥皂、玻璃等生產的應用。而我們餐桌上的食鹽,則主要來自礦鹽生產。
如果說,夙沙氏的時代,人們煮海為鹽只是為了味覺的享受,如今,鹽扮演的角色絕不僅僅是“味覺大師”。這種與人類親密無間的化學物質,它具有的科學價值甚至遠遠超過現代人的理解。(感謝中國海鹽博物館、江蘇省鹽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蘇地方志辦公室對本文的支持)